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中国及澳洲东南部地幔包体特征及岩石圈演化研究

作者简历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9页
    1.1 论文选题及意义第19页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第19-26页
        1.2.1 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第19-22页
        1.2.2 地幔辉石岩捕虏体第22-26页
        1.2.3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6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1.4 研究路线及工作量第27-28页
    1.5 论文结构第28-29页
第二章 地质背景第29-39页
    2.1 澳洲东南部地质概况第29-35页
        2.1.1 古生代的大陆增生第29-32页
        2.1.2 中-新生代的裂谷第32页
        2.1.3 新生代的火山岩和幔源捕虏体第32-35页
    2.2 华南地块地质概况第35-39页
        2.2.1 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第35-36页
        2.2.2 中生代-新生代的构造、岩浆作用第36-37页
        2.2.3 新生代的火山岩和幔源捕虏体第37-39页
第三章 分析测试方法第39-45页
    3.1 样品前处理及矿物分选第39页
    3.2 显微照相及扫描电镜成像第39-40页
    3.3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第40-41页
    3.4 矿物的主量、微量元素成分第41-42页
        3.4.1 矿物的主量元素EMP分析第41页
        3.4.2 矿物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第41-42页
    3.5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第42-44页
        3.5.1 Sr-Nd-Hf溶液分析第42-43页
        3.5.2 矿物原位Sr同位素分析第43-44页
    3.6 石榴石原位O同位素分析第44-45页
第四章 华南地块岩石圈地幔性质:橄榄岩捕虏体研究第45-59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岩相学第45-47页
    4.3 结果第47-53页
        4.3.1 矿物化学第47-49页
        4.3.2 平衡温度第49-50页
        4.3.3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成分第50-52页
        4.3.4 Sr-Nd同位素第52-53页
    4.4. 讨论第53-58页
        4.4.1 练山橄榄岩捕虏体的熔融历史第53-54页
        4.4.2 地幔交代作用第54-55页
        4.4.3 下扬子地块陆下岩石圈地幔的特征及演化第55-58页
    4.5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华南地块多期熔-岩反应:橄榄岩捕虏体微结构证据第59-73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岩相学第59-63页
    5.3 分析结果第63-68页
        5.3.1 主量元素第64-67页
        5.3.2 微量元素成分第67-68页
    5.4 讨论第68-72页
        5.4.1 早期的交代事件第68-69页
        5.4.2 晚期地幔交代事件第69-71页
        5.4.3 西垄岩石圈地幔的演化第71-72页
    5.5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澳州东南部交代熔体特征及动力学演化:石榴石辉石岩研究第73-125页
    6.1 引言第73页
    6.2 样品描述第73-82页
        6.2.1 粗粒等粒结构第75-77页
        6.2.2 斑状变晶结构第77-80页
        6.2.3 尖晶石反应结构第80-82页
        6.2.4 矿物含量和源区矿物组成第82页
    6.3 测试结果第82-108页
        6.3.1 主量元素第82-91页
        6.3.2 微量元素成分第91-103页
        6.3.3 再造单斜辉石第103-104页
        6.3.4 同位素地球化学成分第104-108页
    6.4 讨论第108-124页
        6.4.1 源区矿物组成第108-111页
        6.4.2 石榴石辉石岩的P-T演化第111-115页
        6.4.3 辉石岩的成因和源区特征第115-120页
        6.4.4 辉石岩的年龄制约第120-122页
        6.4.5 岩石圈地幔三维演化动力学过程第122-124页
    6.5 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主要认识第125-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64页
附录第164-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靶区优选
下一篇:华北北缘中段下地壳结构及壳—幔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