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发电机、大型发电机组(总论)论文--风力发电机论文

双馈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变桨距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第9-11页
        1.2.1 国外风电技术的发展第9-10页
        1.2.2 国内风电技术的现状第10-11页
    1.3 风力发电桨距控制技术综述第11-16页
        1.3.1 风力发电机系统简介第11-12页
        1.3.2 风力发电桨距控制技术第12-14页
        1.3.3 变桨距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及建模第17-30页
    2.1 风速模型分析第17-19页
    2.2 风力发电基本理论分析第19-21页
        2.2.1 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第19-20页
        2.2.2 风能捕获分析第20-21页
    2.3 风力机运行特性分析第21-25页
        2.3.1 风力机基本控制策略第22-23页
        2.3.2 最佳风能捕获第23-24页
        2.3.3 线性化模型第24-25页
    2.4 风力发电系统建模第25-29页
        2.4.1 风力机风能捕获模型第25-26页
        2.4.2 风力机传动链模型第26-28页
        2.4.3 变桨距系统模型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全风速段双模变桨距控制器设计第30-48页
    3.1 双模变桨距控制器模型第30-31页
    3.2 额定风速以下基于MPPT的跟踪控制第31-33页
    3.3 额定风速点附近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第33-40页
        3.3.1 模糊控制理论第33-34页
        3.3.2 模糊自适应PID变桨控制第34-35页
        3.3.3 模糊PID变桨距控制器的设计第35-40页
    3.4 基于模糊规则切换的双模控制器权系数分配第40-41页
    3.5 建模与仿真分析第41-47页
        3.5.1 双模变桨距控制器建模第41-43页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3-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变桨距执行机构研究第48-59页
    4.1 液压变桨距系统第48-49页
        4.1.1 液压变桨距伺服机构原理第48-49页
        4.1.2 液压变桨距伺服系统模型第49页
    4.2 电动变桨距系统第49-52页
        4.2.1 电动变桨距执行机构第49-51页
        4.2.2 电动变桨距系统控制方案第51-52页
    4.3 电动变桨距系统机构选型第52-53页
        4.3.1 变桨距伺服电机的选择第52页
        4.3.2 位置检测机构第52-53页
    4.4 电机负载预估第53-58页
        4.4.1 变桨距载荷组成第53-54页
        4.4.2 离心力分量产生的惯性力矩T_g第54-55页
        4.4.3 空气动力作用形成的气动力矩T_a第55-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基于矢量控制的PMSM变桨距伺服系统研究第59-81页
    5.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与坐标变换第59-64页
        5.1.1 三相ABC坐标系下的永磁电机数学模型第59-60页
        5.1.2 坐标变换理论第60-62页
        5.1.3 d-q坐标系下的永磁电机数学模型第62-64页
    5.2 电动变桨距系统矢量控制第64-68页
        5.2.1 永磁同步电机位置伺服系统矢量控制第64-65页
        5.2.2 电压可控PWM逆变器矢量控制原理与实现第65-68页
    5.3 位置-速度-电流环控制器设计第68-72页
        5.3.1 电流调节器设计第69-70页
        5.3.2 速度调节器设计第70-71页
        5.3.3 位置调节器设计第71-72页
    5.4 电压前馈解耦型变桨控制系统第72-74页
    5.5 变桨距伺服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第74-80页
        5.5.1 变桨距伺服系统建模第74-75页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75-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1-83页
    6.1 总结第81页
    6.2 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聚物多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视化的我国政府绩效研究热点及演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