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科学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1.2 介形类生态环境分析 | 第11-15页 |
1.3 介形类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介形类的系统分类 | 第15-16页 |
1.3.2 介形类在环境变化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22页 |
2.3 气候及水文条件 | 第22-23页 |
2.4 研究历史 | 第23-25页 |
第3章 数据来源及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第4章 星云湖近 200a来介形类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4.1 星云湖介形类鉴定结果 | 第30-39页 |
4.2 星云湖介形类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第39-43页 |
第5章 其他代用指标及其环境变化研究 | 第43-49页 |
5.1 星云湖粒度指标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5.2 星云湖碳酸盐指标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5.3 星云湖TOC、C/N及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第6章 星云湖近 200a来环境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 第49-5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4-57页 |
第8章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8.1 主要不足 | 第57页 |
8.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星云湖介形类图版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