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菌类论文--真菌门论文

不同地域茸褐梅衣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1 地衣生物学概况第11-12页
    1.2 共生现象与内生真菌第12-15页
        1.2.1 植物内生真菌概述第12-14页
        1.2.2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态学作用第14-15页
    1.3 地衣内生真菌及研究概况第15-18页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地衣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应用第18-20页
    1.5 大团囊虫草属真菌第20-23页
    1.6 地衣内生真菌研究展望第23-25页
第二章 茸褐梅衣内生真菌的分离培养第25-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7页
        2.1.1 地衣材料简介第25-26页
        2.1.2 地衣标本采集地概况第26-27页
        2.1.3 实验器材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2.1 培养基的选择和配置第27-28页
        2.2.2 地衣内生真菌的分离第28页
        2.2.3 地衣内生真菌的培养和保藏第28-29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29-31页
        2.3.1 地衣内生真菌分离结果第29页
        2.3.2 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的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分离培养得到的茸褐梅衣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第31-79页
    3.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3.1.1 内生真菌菌株第31页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1-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3.2.1 CTAB法提取地衣内生真菌DNA第32页
        3.2.2 PCR扩增内生真菌ITS序列第32-34页
        3.2.3 ITS序列的处理和比对第34-35页
    3.3 实验结果第35-77页
        3.3.1 太白山、黄岗梁茸褐梅衣内生真菌分子鉴定结果第35-74页
        3.3.2 基于分离培养得到的茸褐梅衣内生真菌群落构成分析第74-77页
    3.4 讨论第77-79页
第四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的研究第79-101页
    4.1 实验材料第79-81页
        4.1.1 地衣材料第79-80页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80-81页
    4.2 实验方法第81-84页
        4.2.1 地衣材料的处理第81页
        4.2.2 ITS2文库的建立第81-82页
        4.2.3 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处理第82-84页
            4.2.3.1 序列拼接第82-83页
            4.2.3.2 拼接后序列的质控过滤第83页
            4.2.3.3 OTU聚类与注释第83-84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4-101页
        4.3.1 高通量测序结果第84页
        4.3.2 高通量测序引物通用性检测第84-86页
        4.3.3 OTU聚类方法和阈值的确定第86-89页
        4.3.4 优质序列成份分析第89-90页
        4.3.5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构成分析第90-92页
        4.3.6 稳定定植在褐梅衣类地衣中的真菌类群第92页
        4.3.7 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相关生境的分析第92-101页
第五章 不同地域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分析第101-114页
    5.1 实验数据来源第101页
    5.2 分析方法第101-102页
    5.3 实验结果第102-111页
        5.3.1 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得到的茸褐梅衣内生真菌比较第102-105页
            5.3.1.1 内生真菌群落构成比较第102页
            5.3.1.2 内生真菌群落OTU数量及分类地位的比较第102-105页
        5.3.2 不同地域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分析第105-111页
            5.3.2.1 不同地域褐梅衣类地衣真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第105-106页
            5.3.2.2 不同地域褐梅衣类地衣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第106-107页
            5.3.2.3 不同地域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第107-111页
    5.4 讨论第111-114页
        5.4.1 高通量测序与分离培养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第111页
        5.4.2 影响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因素的讨论第111-114页
            5.4.2.1 地域因素对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112页
            5.4.2.2 宿主因素对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112-114页
第六章 褐梅衣类地衣内生真菌中的特殊类群第114-120页
    6.1 大团囊虫草属真菌第114-117页
        6.1.1 大团囊虫草属真菌简介第114页
        6.1.2 定植在茸褐梅衣内部的大团囊虫草属真菌第114-116页
        6.1.3 讨论第116-117页
    6.2 地衣型真菌(LICHENIZED FUNGI)第117-120页
        6.2.1 地衣型真菌简介第117页
        6.2.2 分离培养得到的地衣型真菌-Dolichousnea sp.第117-118页
        6.2.3 高通量测序得到的褐梅衣内生真菌群落中地衣型真菌序列第118页
        6.2.4 讨论第118-120页
结论与创新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8页
附录1 用于分离培养的茸褐梅衣标本信息统计第128-132页
附录2 分离培养得到的茸褐梅衣内生真菌菌株统计第132-135页
附录3 部分茸褐梅衣内生真菌菌株照片第135-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美术研究--以建国以来的山东美术为例
下一篇:白藜芦醇通过SIRT1介导的翻译后修饰抑制假鳃鳉肝脏肿瘤发生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