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基础理论 | 第12-20页 |
一、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概念及性质 | 第12-15页 |
(一)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梳理 | 第12-13页 |
(二) 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性质界定 | 第13-15页 |
二、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法律特征 | 第15-17页 |
(一) 第三人不是直接侵害对象 | 第15-16页 |
(二) 第三人损害是直接侵害发生之后果 | 第16页 |
(三) 第三人需特定身份 | 第16页 |
(四) 第三人的损害是直接损害 | 第16页 |
(五) 一个侵害行为引发多个损害后果 | 第16-17页 |
三、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心理学基础 | 第17页 |
(二) 公正理论 | 第17-19页 |
(三) 效率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分析 | 第20-35页 |
一、英美法系 | 第20-27页 |
(一) 美国法关于"Emotional Distress"的理论变迁 | 第20-24页 |
(二) 英国法认定"Nervous Shock"的判断标准 | 第24-27页 |
二、大陆法系 | 第27-32页 |
(一) 德国法关于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探索 | 第27-29页 |
(二) 法国法宽泛的保护制度 | 第29-30页 |
(三) 日本法概括主义的保护倾向 | 第30-31页 |
(四) 台湾地区的规定与实践 | 第31-32页 |
(五) 意大利对于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独特规定 | 第32页 |
三、国外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评析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设想 | 第35-47页 |
一、对我国现行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评析 | 第35-39页 |
(一) 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 | 第35-36页 |
(二) 我国相关规定与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异同 | 第36-37页 |
(三) 现行制度的不足 | 第37-39页 |
二、第三人精神损害的构成要件之设定 | 第39-44页 |
(一) 过错 | 第40-41页 |
(二) 侵权行为 | 第41页 |
(三) 损害事实 | 第41-43页 |
(四) 因果关系 | 第43-44页 |
三、构建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建议 | 第44-47页 |
(一) 第三人范围应作适当扩大 | 第44-45页 |
(二) 扩大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保护客体的范围 | 第45-46页 |
(三) 确立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金制度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