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赵庄矿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变形失稳机理及控制技术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4-2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2.1 巷道顶板变形失稳机理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煤巷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3 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4 现存在主要问题第23-24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4-2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4页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2 大断面煤巷变形破坏特征与地质力学测试第26-46页
    2.1 赵庄矿大断面煤巷概况第26-28页
        2.1.1 工程地质特征第26页
        2.1.2 原岩应力场分布特征第26-27页
        2.1.3 大断面煤巷支护方式第27-28页
    2.2 大断面煤巷变形破坏特征第28-39页
        2.2.1 典型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第28-34页
        2.2.2 顶板内部结构探测第34-38页
        2.2.3 煤帮破坏范围探测第38-39页
    2.3 大断面煤巷围岩力学特性测试第39-45页
        2.3.1 围岩矿物含量测定第39-42页
        2.3.2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第42-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3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变形失稳机理与影响因素第46-70页
    3.1 顶板岩梁理论第46-48页
        3.1.1 固支梁第46-47页
        3.1.2 纵横弯曲梁第47-48页
    3.2 层状顶板特征及离层特点第48-55页
        3.2.1 层状顶板特征第48-50页
        3.2.2 层状顶板离层特点第50-55页
    3.3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变形失稳机理第55-58页
        3.3.1 重力驱动型失稳第55-56页
        3.3.2 离层挠曲型失稳第56-58页
    3.4 影响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第58-68页
        3.4.1 煤帮承载特性对顶板变形的影响第59-62页
        3.4.2 软弱夹层对顶板变形的影响第62-65页
        3.4.3 水对顶板变形的影响第65-67页
        3.4.4 锚索工作状态对顶板变形的影响第67-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4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锚索破断失效分析第70-102页
    4.1 锚索种类及失效形式第70-75页
        4.1.1 锚索种类第70-72页
        4.1.2 锚索主要失效形式第72-75页
    4.2 锚索拉伸试验第75-79页
        4.2.1 试验系统第75-76页
        4.2.2 试验结果分析第76-79页
    4.3 锚索剪切试验第79-91页
        4.3.1 试验系统与试件制作第80-83页
        4.3.2 试验结果分析第83-91页
    4.4 层状顶板锚索破断机理第91-97页
        4.4.1 层状顶板与锚索相互作用关系第91-96页
        4.4.2 层状顶板锚索破断机理第96-97页
    4.5 腐蚀对锚索破断的影响第97-100页
    4.6 层状顶板锚索破断控制对策第100页
    4.7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5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控制技术研究第102-114页
    5.1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控制思路第102-103页
        5.1.1 巷道支护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2-103页
        5.1.2 层状顶板控制思路第103页
    5.2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控制技术第103-112页
        5.2.1 影响锚杆锚索支护效果的主要因素第103-108页
        5.2.2 锚杆锚索对层状顶板结构面的加固作用第108-109页
        5.2.3 大断面煤巷层状顶板多层次支护技术第109-112页
    5.3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6 现场工程试验第114-124页
    6.1 试验巷道概况与支护方案第114-116页
        6.1.1 工程概况第114页
        6.1.2 支护方案第114-116页
    6.2 支护效果分析第116-122页
        6.2.1 矿压监测方案第117页
        6.2.2 支护效果评价第117-122页
    6.3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4-128页
    7.1 主要结论第124-126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6-127页
    7.3 展望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作者简介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余吾矿单轨吊巷道顶板稳定性机理及控制研究
下一篇:煤矿新型胶结充填材料研发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