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的概念 | 第9-10页 |
1.3 手性MOFs作为不对称多相催化剂 | 第10-13页 |
1.4 手性MOFs合成方法 | 第13-15页 |
1.5 开展本课题的意义及内容 | 第15-19页 |
第2章 (R, R)-tBu-Salen(Co)@UMCM1NH_2-AM3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环碳酸脂反应的应用 | 第19-3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2.1.1 主要实验药品 | 第19-20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 第20-24页 |
2.2.1 配体H3-BTB的合成 | 第20-21页 |
2.2.2 配体 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 | 第21-22页 |
2.2.3 UMCM1NH_2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4 (R, R)-tBu-Salen(Co)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5 负载(R, R)-tBu-Salen(Co)在UMCM1NH_2晶体上 | 第24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4-26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PXRD)表征 | 第24页 |
2.3.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 | 第24-25页 |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表征 | 第25页 |
2.3.4 氮气吸附-脱附(BET)表征 | 第25页 |
2.3.5 热重分析(TGA)表征 | 第25页 |
2.3.6 不对称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4.1 XRD分析 | 第26-27页 |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第27-28页 |
2.4.3 ICP分析 | 第28页 |
2.4.4 BET分析 | 第28-30页 |
2.4.5 热重 (TGA) 分析 | 第30-31页 |
2.4.6 催化反应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R, R)-Salen(Co)@IRMOF3AM1的制备及其在不对称环碳酸酯反应中的应用 | 第33-4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1.1 主要实验药品 | 第33-34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4-37页 |
3.2.1 配体 2-氨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 | 第34-35页 |
3.2.2 IRMOF-3 的合成 | 第35页 |
3.2.3 (R, R)-Salen(Co)的合成 | 第35-36页 |
3.2.4 (R, R)-Salen(Co)@IRMOF3AM1的合成 | 第36-37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39页 |
3.3.1 X-射线粉末衍射(PXRD)表征 | 第37页 |
3.3.2 固态UV-Vis表征 | 第37页 |
3.3.3 固态圆二色光谱(CD)表征 | 第37页 |
3.3.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 | 第37-38页 |
3.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表征 | 第38页 |
3.3.6 氮气吸附-脱附(BET)表征 | 第38页 |
3.3.7 热重分析(TGA)表征 | 第38页 |
3.3.8 不对称催化环碳酸酯反应 | 第38-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4.1 XRD分析 | 第39页 |
3.4.2 固态UV-Vis分析 | 第39-40页 |
3.4.3 圆二色光谱(CD谱)分析 | 第40-42页 |
3.4.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第42页 |
3.4.5 ICP分析 | 第42-43页 |
3.4.6 BET分析 | 第43-44页 |
3.4.7 热重 (TGA) 表征分析 | 第44-45页 |
3.4.8 反应前后照片对比 | 第45页 |
3.4.9 催化反应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4.1 结论 | 第48页 |
4.2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