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保护生物学概述 | 第10-13页 |
| 1.2.1 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0-11页 |
| 1.2.2 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 第11-12页 |
| 1.2.3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3 四川牡丹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3.1 四川牡丹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 1.3.2 四川牡丹生态学特征研究 | 第14-16页 |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25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2.1.3 土壤 | 第16-18页 |
| 2.1.4 气候 | 第18页 |
| 2.1.5 动植物资源 | 第18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 2.3.1 取样方法及野外调查 | 第19-20页 |
| 2.3.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23页 |
| 2.4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3章 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 第25-33页 |
| 3.1 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科、属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 3.2 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的数量分类 | 第26-29页 |
| 3.3 CCA排序 | 第29-32页 |
| 3.3.1 样方CCA排序 | 第30-31页 |
| 3.3.2 物种CCA排序 | 第31-32页 |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四川牡丹种群动态的研究 | 第33-39页 |
| 4.1 四川牡丹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 4.2 四川牡丹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 第35-37页 |
| 4.2.1 四川牡丹种群生命表 | 第35-36页 |
| 4.2.2 四川牡丹群丛存活曲线 | 第36-37页 |
| 4.3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37-38页 |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四川牡丹种子萌发试验 | 第39-48页 |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 5.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5.1.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5.1.3 观察记录结果 | 第40-41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 5.2.1 不同基质和不同浓度的GA3对四川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41-44页 |
| 5.2.2 低温和GA3处理对四川牡丹发芽的影响 | 第44-46页 |
| 5.3 小结 | 第46-48页 |
| 5.3.1 GA3对四川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46页 |
| 5.3.2 GA3对四川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6页 |
| 5.3.3 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 | 第46-48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8-54页 |
| 6.1 四川牡丹生境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 第48页 |
| 6.2 四川牡丹种群动态研究 | 第48-49页 |
| 6.3 四川牡丹种子繁育研究 | 第49-50页 |
| 6.4 四川牡丹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 第50-51页 |
| 6.4.1 药用价值 | 第50-51页 |
| 6.4.2 观赏价值 | 第51页 |
| 6.4.3 油用价值 | 第51页 |
| 6.5 野生四川牡丹资源的保护 | 第51-54页 |
| 6.5.1 四川牡丹濒危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 6.5.2 四川牡丹保护策略及建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