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16-25页 |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6-19页 |
1.1.1 人与人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 第16-18页 |
1.1.2 人与自然的矛盾:资本逻辑造成的生态危机日趋严重 | 第18-19页 |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5页 |
1.2.1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19-20页 |
1.2.2 实践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中介 | 第20页 |
1.2.3 生态危机的资本逻辑根源 | 第20-22页 |
1.2.4 生态危机的"两个和解"路径 | 第22页 |
1.2.5 现代生态思想意蕴 | 第22-25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第25-39页 |
2.1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 第25-28页 |
2.1.1 统筹发展农林牧业 | 第26页 |
2.1.2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 第26-27页 |
2.1.3 倡导朴素消费观念 | 第27-28页 |
2.2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 第28-30页 |
2.2.1 倡导全民义务植树 | 第28-29页 |
2.2.2 关注治理工业污染 | 第29页 |
2.2.3 促进环境保护立法 | 第29-30页 |
2.3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 第30-32页 |
2.3.1 发展与环保相统一 | 第31页 |
2.3.2 培养国民环保意识 | 第31-32页 |
2.3.3 维护国际生态主权 | 第32页 |
2.4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 第32-35页 |
2.4.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 第33-34页 |
2.4.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4页 |
2.4.3 推动科技生态应用 | 第34-35页 |
2.5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 | 第35-39页 |
2.5.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 第35-36页 |
2.5.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第36-37页 |
2.5.3 改革生态文明体制 | 第37-39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 | 第39-47页 |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 | 第39-42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辩证视角 | 第39-41页 |
3.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认清生态危机根源指明了正确方向 | 第41-42页 |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提供了愿景指南 | 第42-47页 |
3.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制度自信 | 第43-45页 |
3.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 第45-47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 第47-58页 |
4.1 经济层面: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 第47-49页 |
4.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 | 第47-48页 |
4.1.2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48-49页 |
4.2 政治层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 第49-52页 |
4.2.1 树立制度自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第50-51页 |
4.2.2 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 | 第51-52页 |
4.3 文化层面:提高民众的生态实践理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52-55页 |
4.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 | 第53-54页 |
4.3.2 摒弃异化消费心理,倡导全民落实理性消费观 | 第54-55页 |
4.4 社会层面:全方位构建"美丽中国",树立国际视野建设生态文明 | 第55-58页 |
4.4.1 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物质交换过程,打造全方位的"美丽中国" | 第55-56页 |
4.4.2 推进世界历史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树立国际视野共建生态文明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