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烧结矿余热回收装置内的气体流动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6-19页 |
1.2 干法熄焦技术中的气体流动研究思路 | 第19-23页 |
1.2.1 干熄焦研究中的三大模型 | 第20-22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22-23页 |
1.3 散料床气体流动研究综述 | 第23-30页 |
1.3.1 散料床中空隙率的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1.3.2 散料床气流分布及压力损失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0-32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30-31页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第2章 烧结矿性能及粒级分布实验研究 | 第32-50页 |
2.1 烧结矿的基本物理特性 | 第32-33页 |
2.2 焦炭的基本物理特性 | 第33-36页 |
2.3 烧结矿转鼓实验 | 第36-38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36页 |
2.3.2 设备及装置 | 第36-37页 |
2.3.3 取样和制样 | 第37页 |
2.3.4 实验步骤 | 第37页 |
2.3.5 实验结果计算 | 第37-38页 |
2.4 烧结矿粒级分布实验 | 第38-43页 |
2.5 烧结矿的粉化率估算 | 第43-46页 |
2.6 采用立式装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6-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装置内烧结矿散料层的分布规律 | 第50-78页 |
3.1 散料层空隙率检测方法探究 | 第50-57页 |
3.1.1 断面剖分法测固定床空隙率 | 第50-53页 |
3.1.2 空气流速测量计算法测空隙率 | 第53-55页 |
3.1.3 断面图像分析法测空隙率 | 第55-57页 |
3.2 烧结散料层沿轴向分布规律 | 第57-68页 |
3.2.1 断面图像分析法实验过程 | 第57-60页 |
3.2.2 断面图像分析法空隙率分布情况讨论 | 第60-67页 |
3.2.3 对于轴向空隙率分布的总结 | 第67-68页 |
3.3 烧结散料层沿径向分布规律 | 第68-75页 |
3.3.1 基于黑白灰度图的环形区域划分 | 第69-71页 |
3.3.2 D450中烧结散料层空隙率径向分布 | 第71-74页 |
3.3.3 D600中烧结散料层空隙率径向分布 | 第74-75页 |
3.3.4 对于径向空隙率分布的总结 | 第75页 |
3.4 料层空隙率对于立式装置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散料层内气体流动的压力损失 | 第78-94页 |
4.1 气体压力损失研究方法 | 第78-80页 |
4.2 无量纲准则数的推导 | 第80-82页 |
4.3 气体压力损失公式的建立 | 第82-86页 |
4.4 气体压力损失公式的讨论 | 第86-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装置设计及气体流动分析方法 | 第94-132页 |
5.1 立式烧结矿余热回收装置设计基础 | 第95-106页 |
5.1.1 气固水当量对设计的影响 | 第95-97页 |
5.1.2 装置设计过程的数学推导 | 第97-106页 |
5.2 立式烧结矿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 | 第106-112页 |
5.2.1 冷却空气出口温度 | 第106-107页 |
5.2.2 对流换热系数 | 第107-108页 |
5.2.3 综合传热系数及总传热面积 | 第108页 |
5.2.4 料层的移动速度 | 第108页 |
5.2.5 装置容积与料层高度 | 第108-109页 |
5.2.6 烧结矿冷却时间 | 第109页 |
5.2.7 冷却空气流量及其压力损失 | 第109页 |
5.2.8 立式装置设计程序开发 | 第109-112页 |
5.3 装置内气体流动的分析方法 | 第112-131页 |
5.3.1 装置内气体流动的数学描述 | 第113-118页 |
5.3.2 流动过程中湍流问题的考虑 | 第118-121页 |
5.3.3 离散方程的建立 | 第121-124页 |
5.3.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124-125页 |
5.3.5 离散方程的求解 | 第125-127页 |
5.3.6 求解结果的分析方法 | 第127-13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装置内气体流动过程分析 | 第132-162页 |
6.1 气体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2-155页 |
6.1.1 UDF程序对于气体流动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6.1.2 气体出口位置对于流动的影响 | 第135-143页 |
6.1.3 高径比对于气体流动的影响 | 第143-147页 |
6.1.4 供气方式对于气体流动的影响 | 第147-149页 |
6.1.5 气体表观流速对于流动的影响 | 第149-152页 |
6.1.6 颗粒当量直径及空隙率对流动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6.2 冷却风入口温度对于料层的影响 | 第155-157页 |
6.3 最佳料层高度的确定 | 第157-15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62-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附录A 作者简介 | 第176-178页 |
附录B 基于C语言的立式装置设计程序代码 | 第178-186页 |
附录C 空隙率及阻力系数UDF程序 | 第186-196页 |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6-198页 |
附录E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 第198-200页 |
附录F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