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内燃机流体换热及气液分离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6-34页
    1.1 论文研究问题的概述及意义第16-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所研究课题及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9页
        1.2.1 内燃机冷却系统流固耦合的研究进展第19-22页
        1.2.2 水泵顶端间隙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2.3 高效率迷宫式油气分离系统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1.2.4 内燃机EGR冷却器试验及仿真的研究进展第27-29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29-34页
2 某四缸四冲程柴油机缸盖机体水冷系统换热性能分析第34-50页
    2.1 概述第34页
    2.2 间接式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第34-36页
    2.3 流体运动及换热的数学模型第36-40页
        2.3.1 质量守恒方程第36-37页
        2.3.2 能量守恒方程第37页
        2.3.3 动量守恒方程第37页
        2.3.4 湍流模型第37-39页
        2.3.5 单相流沸腾传热模型第39-40页
    2.4 机体缸盖冷却水套CFD分析第40-46页
        2.4.1 建立冷却水套模型第40-41页
        2.4.2 初始条件及计算边界条件第41-42页
        2.4.3 冷却水套的CFD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2-44页
        2.4.4 冷却水套重要参数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第44-46页
    2.5 利用冷却水套分析结果进行缸盖部件温度场分析第46-49页
        2.5.1 气缸盖温度场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2.5.2 缸盖火力面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47-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3 内燃机水泵流体特性分析及基于顶端间隙的改进设计第50-72页
    3.1 概述第50-51页
    3.2 三种不同离心式内燃机冷却水泵计算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3.3 设置计算模型第52-55页
        3.3.1 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第52-53页
        3.3.2 边界条件的设定第53-55页
    3.4 水泵模型分析几个基本性结果云图及分析第55-56页
    3.5 内燃机水泵性能参数计算公式第56-62页
        3.5.1 扬程的计算方法第56-57页
        3.5.2 功率和效率的计算方法第57-58页
        3.5.3 汽车内燃机水泵计算结果的试验验证第58-62页
    3.6 内燃机水泵水力损失计算方法第62-64页
        3.6.1 进水管、蜗壳、出水管水力损失第62页
        3.6.2 叶轮的水力损失第62-63页
        3.6.3 对内燃机样机进行水力损失计算及结果对比第63-64页
    3.7 基于顶端间隙优化的水泵改进设计第64-70页
        3.7.1 顶端间隙对内燃机水泵扬程、轴功率和效率的影响第64-67页
        3.7.2 基于顶端间隙的内燃机水泵性能优化设计方案第67-68页
        3.7.3 改进型水泵计算结果及其与原机型计算结果的比较和试验验证第68-70页
    3.8 本章小结第70-72页
4 某四缸四冲程柴油机油气分离系统分析及改进设计第72-96页
    4.1 概述第72页
    4.2 内燃机机油消耗试验第72-81页
        4.2.1 试验方法说明第72-73页
        4.2.2 试验结果第73-75页
        4.2.3 试验结果分析第75-77页
        4.2.4 AVL机油消耗三点工况试验分析第77-79页
        4.2.5 曲轴箱通风系统对机油消耗的影响分析第79-80页
        4.2.6 试验部分小结第80-81页
    4.3 某型柴油机曲轴箱通风系统油气分离器结构优化设计第81-93页
        4.3.1 机油消耗统计及窜气量第81-82页
        4.3.2 油气分离的数学模型第82页
        4.3.3 CAD与CAE模型的建立第82-83页
        4.3.4 油气分离过程的数值模拟第83-85页
        4.3.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85-91页
        4.3.6 最优方案仿真结果的试验验证第91-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6页
5 内燃机EGR冷却器仿真分析与性能评价第96-114页
    5.1 概述第96页
    5.2 EGR冷却器参数计算及结构设计第96-103页
        5.2.1 EGR冷却器理论基础第96-98页
        5.2.2 EGR冷却器参数计算第98-101页
        5.2.3 EGR冷却器结构设计第101-103页
    5.3 EGR冷却器仿真计算及分析第103-112页
        5.3.1 流体流动及换热的数学模型第103-106页
        5.3.2 有限元前处理及求解设置第106-107页
        5.3.3 求解设置第107-108页
        5.3.4 管壳式EGR冷却器结果分析第108-110页
        5.3.5 板翅式EGR冷却器结果分析第110-112页
    5.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6 内燃机EGR冷却器测试分析系统设计第114-132页
    6.1 概述第114页
    6.2 系统设计与开发第114-115页
    6.3 高背压柴油燃烧系统第115-117页
    6.4 电加热系统第117-118页
    6.5 冷却器安装及测试台第118页
    6.6 气路连接系统第118-120页
    6.7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第120-123页
    6.8 冷却液循环系统第123-124页
    6.9 控制柜和上位机第124-126页
    6.10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第126-130页
    6.11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7 两种典型四缸四冲程柴油机EGR冷却器性能仿真及试验研究第132-158页
    7.1 概述第132页
    7.2 管壳式冷却器各变量及参数变化组合第132-137页
        7.2.1 板翅式冷却器各变量及参数变化组合第134-137页
    7.3 不同参数对螺纹管EGR冷却器性能的影响第137-142页
        7.3.1 螺纹管螺距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第137-139页
        7.3.2 螺纹管槽宽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第139-140页
        7.3.3 螺纹管槽深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第140-142页
    7.4 不同参数对板翅式EGR冷却器性能的影响第142-149页
        7.4.1 翅片波距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第142-145页
        7.4.2 翅片波幅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第145-147页
        7.4.3 翅片数量对换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第147-149页
    7.5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第149-155页
        7.5.1 气路流量值改变情况下EGR冷却器性能变化规律第149-152页
        7.5.2 冷却液温度和流量改变情况下EGR冷却器性能变化规律第152-155页
    7.6 本章小结第155-158页
8 全文总结第158-162页
    8.1 研究成果和结论第158-159页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59页
    8.3 研究展望第159-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6页
作者简介第176页
    教育经历第17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部损失对喷射器性能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煤低温热解焦油加氢实验研究及工艺流程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