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 ·水蚀风蚀交错区以及侵蚀区划简介 | 第16-19页 |
| ·土壤侵蚀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简介 | 第19-21页 |
| ·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过程关系研究现状简介 | 第21-26页 |
| ·总结及展望 | 第2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六道沟流域近 20 年来土地利用/覆被演变进程 | 第28页 |
| ·六道沟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变化分析 | 第28-29页 |
| ·六道沟流域土壤侵蚀过程对景观格局变化响应机理探索 | 第2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9-34页 |
| ·水蚀风蚀交错区简介 | 第29-31页 |
| ·六道沟流域概况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 第34-43页 |
| ·研究基础 | 第34页 |
| ·数据资料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处理 | 第35页 |
| ·植被覆盖调查 | 第35页 |
| ·土壤侵蚀量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 ·各集水区泥沙淤积量监测 | 第36-38页 |
| ·泥沙来源分析——同粒径对比法 | 第38-40页 |
| ·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 第40页 |
| ·前人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六道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 第43-49页 |
| ·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 | 第43-45页 |
| ·耕地分布态势变化分析 | 第45-47页 |
| ·林草地分布态势变化分析 | 第47页 |
| ·工矿用地分布态势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六道沟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演变 | 第49-58页 |
| ·土壤侵蚀外动力因素 | 第49-52页 |
| ·侵蚀性降雨和起沙风速确定 | 第49页 |
| ·水蚀能量计算 | 第49-50页 |
| ·风蚀能量计算 | 第50-51页 |
| ·土壤侵蚀能量年内分配特征变化 | 第51-52页 |
| ·土壤侵蚀下垫面因素 | 第52-57页 |
| ·地形因子 | 第52-53页 |
| ·土壤修正因子 | 第53-55页 |
| ·植被因子 | 第55-56页 |
|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六道沟流域水风两相侵蚀特征时空变化分析 | 第58-69页 |
| ·六道沟流域土壤侵蚀量变化分析 | 第58-60页 |
| ·水蚀风蚀量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土壤侵蚀量淤地坝实测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变化分析 | 第60-65页 |
| ·水蚀特征时空变化分析 | 第61-63页 |
| ·风蚀特征时空变化分析 | 第63-65页 |
| ·六道沟流域侵蚀产沙出露地层产沙特征变化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六章 六道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69-77页 |
| ·“源”、“汇”景观划分及贡献权重确定 | 第69-70页 |
| ·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70-74页 |
| ·景观格局随相对高度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70-71页 |
| ·景观格局随坡度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景观格局随投影距离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景观格局随运移距离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土壤侵蚀模数增量与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增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