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钎焊论文

玻璃表面润湿性及其与铜的低温连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2页
        1.2.1 活性钎焊法第11页
        1.2.2 阳极键合第11-12页
        1.2.3 玻璃相中间层法第12页
    1.3 金属-玻璃连接的研究进展第12-18页
        1.3.1 匹配封接第12-13页
        1.3.2 场致扩散连接第13-14页
        1.3.3 超声波钎焊第14-15页
        1.3.4 电场辅助钎焊连接第15页
        1.3.5 铟基钎料低温钎焊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6 半固态连接第17页
        1.3.7 超声波焊接第17-18页
        1.3.8 胶接第18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试验设备第20-21页
    2.3 润湿性试验第21-22页
    2.4 微观组织分析及性能测试第22-24页
        2.4.1 微观组织分析第22页
        2.4.2 钎焊接头性能测试第22-24页
第3章 玻璃表面润湿性及其金属化第24-49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玻璃表面状态分析第24-25页
        3.2.1 玻璃表面组成与元素结合状态第24-25页
    3.3 润湿原理及其影响因素第25-28页
        3.3.1 润湿性概述第25-26页
        3.3.2 润湿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第26-28页
    3.4 浮法玻璃与 IN-SN 钎料的润湿性第28-33页
        3.4.1 钎剂的制备及其作用机理第28-31页
        3.4.2 钎料在玻璃表面润湿性第31-33页
    3.5 玻璃表面金属化研究第33-48页
        3.5.1 引言第33页
        3.5.2 玻璃表面化学镀镍工艺第33-34页
        3.5.3 玻璃表面粗化处理对镀层性能影响第34-39页
        3.5.4 粗化方式对镀层结合力影响第39-42页
        3.5.5 施镀时间对镀层结合力影响第42-46页
        3.5.6 Ni-P 在粗化表面沉积机理第46-47页
        3.5.7 Ni-P 合金镀层组织成分分析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钎料在镀层表面润湿性研究第49-60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温度对钎料润湿性影响第49-52页
        4.2.1 温度对钎料润湿铺展及界面组织影响第49-52页
    4.3 BI 含量对钎料润湿性影响第52-56页
        4.3.1 微量 Bi 对钎料组织影响第52-53页
        4.3.2 微量 Bi 对钎料熔化特性影响第53-54页
        4.3.3 添加 Bi 对钎料在纯玻璃表面润湿影响第54页
        4.3.4 添加 Bi 对钎料在镀层上润湿的影响第54-55页
        4.3.5 添加 Bi 对润湿界面的影响第55-56页
    4.4 铜/玻璃低温连接试验第56-59页
        4.4.1 Cu/玻璃接头界面组织分析第56-57页
        4.4.2 钎焊温度对界面组织影响第57-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铜/玻璃电场辅助钎焊连接第60-73页
    5.0 引言第60页
    5.1 电场辅助钎焊典型界面组织分析第60-63页
    5.2 钎焊界面形成机理分析第63-66页
        5.2.1 界面区镜像吸附及化学键合第63-64页
        5.2.2 界面阳离子扩散第64-66页
    5.3 工艺参数对界面组织影响第66-69页
        5.3.1 电场电压对界面组织结构影响第66-68页
        5.3.2 键合温度对界面组织结构影响第68-69页
    5.4 工艺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影响第69-72页
        5.4.1 电场电压对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第69-70页
        5.4.2 键合温度对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第70-71页
        5.4.3 接头断口分析第71-72页
    5.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学的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鉴定研究
下一篇:姚虻唾液腺抗血栓物质Vsotab TY的原核表达及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