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宫腔占位性病变 | 第10-11页 |
1.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第10页 |
1.1.2 超声诊断方法 | 第10-11页 |
1.2 子宫内膜息肉 | 第11-16页 |
1.2.1 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 第11-13页 |
1.2.2 超声诊断方法 | 第13-16页 |
1.3 子宫胚胎残留 | 第16-18页 |
1.3.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第16-17页 |
1.3.2 超声诊断方法 | 第17-18页 |
1.4 子宫粘膜下肌瘤 | 第18-20页 |
1.4.1 定义、临床表现 | 第18-19页 |
1.4.2 超声诊断方法 | 第19-20页 |
1.4.2.1 阴道多普勒超声 | 第19页 |
1.4.2.2 宫腔镜检查 | 第19-20页 |
1.5 宫腔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法 | 第20-24页 |
1.5.1 阴道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 第20-22页 |
1.5.2 宫腔镜技术对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 第22-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2.1 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 | 第24页 |
2.2.2 宫腔镜检查 | 第24-25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3.1 TVS、HS 与组织病理进行诊断一致性检验分析 | 第25页 |
2.3.2 TVS与 HS 诊断的准确性比较 | 第25-2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6-40页 |
3.1 宫腔病变患者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3.1.1 宫腔病变患者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3.1.2 宫腔病变患者生育情况 | 第27-28页 |
3.1.3 宫腔病变患者月经构成情况 | 第28页 |
3.1.4 宫腔病变患者流产情况 | 第28-29页 |
3.2 宫腔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 | 第29-31页 |
3.2.1 宫腔病变患者临床表现构成情况 | 第29-30页 |
3.2.2 宫腔病变患者患其他妇科病构成情况 | 第30-31页 |
3.2.3 宫腔病变患其他病变的构成情况 | 第31页 |
3.3 宫腔病变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情况 | 第31-33页 |
3.3.1 多普勒超声检查数目构成情况 | 第31页 |
3.3.2 多普勒超声检查形态构成情况 | 第31-32页 |
3.3.3 多普勒超声检查回声强度构成情况 | 第32页 |
3.3.4 多普勒超声检查回声均匀程度构成情况 P | 第32-33页 |
3.4 检查结果比较 | 第33-40页 |
3.4.1 TVS、HS 及临床表现的单一诊断价值 | 第33-34页 |
3.4.2 TVS、HS 及临床表现的联合诊断价值 | 第34-35页 |
3.4.3 TVS、HS 及 PE 检查结果一致性比较 | 第35-4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0-44页 |
4.1 宫腔病变患者的基本情况 | 第40-41页 |
4.1.1 年龄 | 第40页 |
4.1.2 妊娠次数 | 第40-41页 |
4.2 宫腔病变患者疾病的相关情况 | 第41-42页 |
4.3 宫腔病变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 第42页 |
4.4 TVS、HS 与 PE 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 第42-43页 |
4.5 TVS 与 HS 诊断准确性的比较 | 第43-4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