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1.1 间苯二甲酸生产概述 | 第17-19页 |
1.1.1 间苯二甲酸性质及用途 | 第17页 |
1.1.2 间苯二甲酸生产方法 | 第17-19页 |
1.1.3 混合氧化法生产间苯二甲酸 | 第19页 |
1.2 间二甲苯氧化反应原理 | 第19-25页 |
1.2.1 间二甲苯氧化反应机理 | 第19-21页 |
1.2.2 间二甲苯氧化动力学模型 | 第21-25页 |
1.2.3 间、对二甲苯液相催化氧化比较 | 第25页 |
1.3 间苯二甲酸生产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 | 第25-28页 |
1.3.1 固液相平衡测量方法 | 第25-26页 |
1.3.2 固液相平衡关联 | 第26-27页 |
1.3.3 PIA生产体系固液相平衡研究概述 | 第27-28页 |
1.4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 | 第28-30页 |
1.4.1 化工流程模拟 | 第28-29页 |
1.4.2 流程模拟软件 | 第29-30页 |
2 混合二甲苯的分离过程设计与模拟 | 第30-41页 |
2.1 混合二甲苯体系固液相平衡 | 第30-32页 |
2.1.1 结晶热力学计算 | 第30-31页 |
2.1.2 析晶过程分析 | 第31-32页 |
2.2 PX-MX混合生产工艺及模拟 | 第32-37页 |
2.2.1 流程描述 | 第32-33页 |
2.2.2 过程模型 | 第33-3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间苯二甲酸在高温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测量 | 第41-47页 |
3.1 溶解度测量实验 | 第41-43页 |
3.1.1 实验条件 | 第41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1.3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3.2 分析测试 | 第43-44页 |
3.2.1 分析测试原理 | 第43-44页 |
3.2.2 仪器及方法 | 第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3.3.1 间苯二甲酸水中溶解度测量结果 | 第44-45页 |
3.3.2 溶解度数据回归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MX氧化反应器建模及模拟研究 | 第47-55页 |
4.1 MX氧化反应器数学模型 | 第47-51页 |
4.1.1 模型假设 | 第47-48页 |
4.1.2 模型方程 | 第48-50页 |
4.1.3 模型求解 | 第50-51页 |
4.2 结果及讨论 | 第51-53页 |
4.2.1 模型校验与放大预测 | 第51-52页 |
4.2.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间苯二甲酸氧化工段设计及全流程模拟 | 第55-70页 |
5.1 氧化工段全流程Aspen_Plus建模方法 | 第55-56页 |
5.2 单元设备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5.3 流程建模及模拟 | 第57-68页 |
5.3.1 Aspen_Plus流程分区 | 第57-58页 |
5.3.2 氧化子系统 | 第58-61页 |
5.3.3 结晶子系统 | 第61-62页 |
5.3.4 过滤子系统 | 第62-63页 |
5.3.5 干燥子系统 | 第63-64页 |
5.3.6 配料子系统 | 第64-65页 |
5.3.7 气体处理子系统 | 第65-67页 |
5.3.8 溶剂回收子系统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间苯二甲酸精制工段设计及全流程模拟 | 第70-80页 |
6.1 精制工段全流程Aspen_Plus建模方法 | 第70页 |
6.2 单元设备数学模型 | 第70-71页 |
6.3 流程建模及模拟 | 第71-79页 |
6.3.0 Aspen_Plus流程分区 | 第71-72页 |
6.3.1 配料及预热子系统 | 第72-74页 |
6.3.2 加氢结晶子系统 | 第74-75页 |
6.3.3 过滤干燥子系统 | 第75-77页 |
6.3.4 气体处理及水循环子系统 | 第77-7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相关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