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花穴的古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四花穴的文献考证与源流探讨 | 第14页 |
·四花穴最早文献记载 | 第14-15页 |
·灸骨蒸法图四首 | 第15-16页 |
·关于症状方面描述的原文 | 第15页 |
·关于测量取穴方法描述的原文 | 第15页 |
·关于另一方法测量取穴描述的原文 | 第15-16页 |
·关于灸量描述的原文 | 第16页 |
·关于灸后调摄描述的原文 | 第16页 |
·其他记载四花穴的医籍 | 第16页 |
·四花穴的不同取法及定位的比较 | 第16-19页 |
·古代四花穴定位方法 | 第19-21页 |
·近代四花穴组成 | 第21页 |
·四花穴配伍主治 | 第21-23页 |
·主治相应脏腑疾病 | 第21-22页 |
·主治相表里脏腑疾病 | 第22页 |
·主治膀胱经循行的相关肢体病 | 第22页 |
·主治相邻脏腑疾病 | 第22页 |
·背俞穴与背俞穴的应用 | 第22页 |
·配伍使用 | 第22页 |
·功能带的概念 | 第22-23页 |
·四花穴功效和临床应用 | 第23-26页 |
·骨蒸潮热 | 第23页 |
·肺痿 | 第23页 |
·精神与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 | 第23-24页 |
·坐骨神经痛 | 第24页 |
·乳癖 | 第24-25页 |
·瘰疬 | 第25页 |
·顽固性偏头痛 | 第25页 |
·胸痹 | 第25-26页 |
·四花穴的作用机理 | 第26-29页 |
·经典理论方面的依据 | 第26页 |
·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探讨 | 第26-27页 |
·四花穴对五脏神的整合效应 | 第27页 |
·四花穴临床应用与中医整体观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对四花穴的胆俞个别分析探讨 | 第29-34页 |
·历代医家对胆俞穴的认识 | 第29-30页 |
·定位 | 第29页 |
·定性 | 第29-30页 |
·胆俞穴的针刺方法 | 第30页 |
·胆俞穴的主治 | 第30-31页 |
·现代医家对胆俞穴主治的认识 | 第31-32页 |
·胆俞穴的人俞穴解剖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对四花穴的膈俞个别分析探讨 | 第34-40页 |
·历代医家对膈俞穴的认识 | 第34-35页 |
·一般情况 | 第34页 |
·血会膈俞 | 第34页 |
·定位 | 第34页 |
·刺灸法 | 第34-35页 |
·局部解剖 | 第35页 |
·膈俞穴的主治 | 第35-36页 |
·现代临床应用 | 第36-38页 |
·皮肤病 | 第36页 |
·膈肌痉挛 | 第36页 |
·血液病 | 第36-37页 |
·心血管疾病 | 第37页 |
·肿瘤疾病 | 第37页 |
·偏头痛 | 第37页 |
·中风后遗症 | 第37-38页 |
·肋间神经痛 | 第38页 |
·血管性痴呆 | 第38页 |
·急性乳腺炎 | 第38页 |
·机理研究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四花穴疗法应用的现代文献研究 | 第40-77页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古代文献的检索策略 | 第40页 |
·现代文献的检索策略 | 第40-41页 |
·疾病系统的分类 | 第41页 |
·关于文献临床研究质量的评价 | 第41-42页 |
·随机分组序列的产生方法 | 第41-42页 |
·双盲法 | 第42页 |
·退出与失访 | 第42页 |
·统计方法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64页 |
·四花穴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 第42-44页 |
·四花穴优势病种分析 | 第44-47页 |
·经穴特异性 | 第47页 |
·经穴配伍 | 第47-48页 |
·针灸效应 | 第48-49页 |
·四花穴治疗方法分析 | 第49-50页 |
·古代四花穴灸量 | 第50-52页 |
·灸量根据病情、体质、部位的不同而决定 | 第52-54页 |
·四花穴疗法临床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 第54-56页 |
·四花穴的实验研究及文献研究 | 第56-64页 |
·四花穴原文分析及讨论 | 第64-77页 |
·四花穴相关条文 | 第64页 |
·疾病名称 | 第64页 |
·疾病症状 | 第64-65页 |
·古代四花穴所治疾病病因 | 第65页 |
·古代四花穴所治疾病病机 | 第65-66页 |
·重灸轻针 | 第66-67页 |
·施灸法 | 第67-69页 |
·灸量分析 | 第69-71页 |
·重视灸后的调摄 | 第71页 |
·阴证宜灸 | 第71-72页 |
·量度体位及施灸体位 | 第72页 |
·灸治顺序 | 第72-73页 |
·定位本义探讨 | 第73页 |
·穴位性质与疾病的关系 | 第73页 |
·组方特色 | 第73-74页 |
·灸法补泻 | 第74页 |
·“四花穴”为背俞穴中的一对配伍用穴 | 第74-75页 |
·结-四花穴疗法古今比较分析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