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7页 |
1 “交响”的前奏——格里尔逊模式的借鉴与文案构思 | 第7-10页 |
1.1 格里尔逊模式的现实意义 | 第7-8页 |
1.2 纪录片《灯》的文案构思 | 第8-10页 |
2 “交响”的推进——逻辑传达和声画关系的应用 | 第10-15页 |
2.1 逻辑传达 | 第10-12页 |
2.2 声画关系 | 第12-14页 |
2.3 空镜头的象征 | 第14页 |
2.4 长镜头的诗意表达 | 第14-15页 |
2.5 调焦和变焦的运用 | 第15页 |
3 “交响”的高潮——《灯》的文化品味和传播意义 | 第15-16页 |
3.1 文化品味 | 第15-16页 |
3.2 传播意义 | 第16页 |
4 “交响”的余味——《灯》的遗憾 | 第16-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页 |
附录一、作品简介 | 第21-22页 |
附录二、编导阐述 | 第22-23页 |
附录三、纪录片《灯》完成稿本 | 第23-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作品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