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爱奇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0.1“爱奇”说的历史渊源 | 第9-11页 | 
| 0.2 文学领域内的“奇” | 第11-13页 | 
| 1 司马迁“爱奇”的表现 | 第13-43页 | 
| 1.1 体例之奇 | 第13-19页 | 
| 1.1.1 本纪之“奇” | 第13-15页 | 
| 1.1.2 世家之“奇” | 第15-17页 | 
| 1.1.3 列传之“奇” | 第17-19页 | 
| 1.2 史料选择之“奇” | 第19-25页 | 
| 1.2.1 采“奇”于上古神话传说 | 第20页 | 
| 1.2.2 采“奇”于《左传》 | 第20-22页 | 
| 1.2.3 采“奇”于战国史料 | 第22-24页 | 
| 1.2.4 采“奇”于民间故事轶闻 | 第24-25页 | 
| 1.3 人物塑造之“奇” | 第25-35页 | 
| 1.3.1 悲剧式命运的奇人 | 第26-30页 | 
| 1.3.2 德高义重的奇人 | 第30-32页 | 
| 1.3.3 隐忍就功名的奇人 | 第32-34页 | 
| 1.3.4 位卑行果的奇人 | 第34-35页 | 
| 1.4 艺术追求之“奇” | 第35-43页 | 
| 1.4.1 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 第36-38页 | 
| 1.4.2 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 | 第38-39页 | 
| 1.4.3 文学性的艺术加工手法 | 第39-41页 | 
| 1.4.4 奇美的叙事语言 | 第41-43页 | 
| 2 司马迁“爱奇”的原因 | 第43-50页 | 
| 2.1 大一统前夜的时代精神 | 第43-44页 | 
| 2.2 多元包容,儒道并重的思想 | 第44-46页 | 
| 2.3 尚奇好异的个性特征 | 第46-47页 | 
| 2.4 私人修史,“成一家言”的理想 | 第47-50页 | 
| 3 司马迁“爱奇”的价值和影响 | 第50-53页 | 
| 3.1 司马迁“爱奇”的价值 | 第50页 | 
| 3.2 司马迁“爱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50-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