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及其差异性研究

致谢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12页
图表目录第12-20页
第一章 导言第20-40页
    1.1 土壤资源与人口现状分析第20-22页
    1.2 精确农业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第22-24页
        1.2.1 精确农业产生的背景第22页
        1.2.2 精确农业的概念及发展概况第22-24页
    1.3 遥感技术是快速准确获取精确农业所需土壤数据的有效保证第24-32页
        1.3.1 常规遥感及其发展简况第24-25页
        1.3.2 高光谱遥感及其发展第25-28页
        1.3.3 利用遥感手段获取土壤地物信息的方式及特点第28-29页
        1.3.4 遥感所获取的光谱信息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的可行性第29-32页
    1.4 国内外土壤光谱研究进展第32-37页
        1.4.1 土壤水分与土壤反射光谱的关系研究第32-34页
        1.4.2 土壤有机质的反射光谱特性及其预测第34-36页
        1.4.3 土壤质地、铁的氧化物及其他土壤特性对土壤光谱的影响第36-37页
    1.5 土壤光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发展方向第37-40页
        1.5.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1.5.2 土壤光谱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第39-40页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的与要求第40-44页
    2.1 项目来源第40页
    2.2 研究意义第40-41页
    2.3 研究目的、要求与具体内容第41-44页
第三章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第44-54页
    3.1 研究思路第44-46页
        3.1.1 室内几何测试条件对高光谱质量影响的研究第44页
        3.1.2 土壤样品表面处理方法及粒径对土壤室内高光谱数据的可重复性的影响第44页
        3.1.3 不同母质发育的相同类型土壤SOM含量光谱预测模型差异性比较研究第44-46页
    3.2 技术路线第46-47页
    3.3 试验设计第47-49页
        3.3.1 室内几何测试条件对高光谱质量影响的研究第47-48页
        3.3.2 土壤粒径对土壤室内高光谱数据的可重复性的影响第48页
        3.3.3 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SOM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研究第48-49页
    3.4 研究方法第49-54页
        3.4.1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制备第49-50页
        3.4.2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的测定第50页
        3.4.3 SOM梯度测试样品的制备第50页
        3.4.4 室内土壤高光谱测试第50-51页
        3.4.5 数据处理方法第51-54页
            3.4.5.1 光谱微分第51页
            3.4.5.2 方差分析第51-52页
            3.4.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52-54页
第四章 室内土壤高光谱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54-94页
    4.1 室内高光谱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提出第54-55页
    4.2 室内几何测试条件对土壤高光谱质量的影响第55-66页
        4.2.1 土壤高光谱质量的判定依据第55-57页
        4.2.2 测试几何条件对土壤高光谱波动性的和离散性影响第57-61页
        4.2.3 测试几何条件对土壤高光谱波动性和离散性影响的原因分析第61-64页
        4.2.4 室内土壤高光谱最佳几何测试条件的确定第64-65页
        4.2.5 讨论第65-66页
        4.2.6 小结第66页
    4.3 土样表面处理方法及粒径对室内高光谱数据获取的影响第66-86页
        4.3.1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土壤室内高光谱反射系数的影响第66-68页
        4.3.2 测试误差分布及测试精度指标第68-70页
        4.3.3 两种表面处理方法所测试得到的光谱数据的精度差异分析第70-82页
            4.3.3.1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下各个测试方向之间的光谱数据精度差异第71-81页
            4.3.3.2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数据可重复性的影响第81-82页
            4.3.3.3 试验表面处理方法的选择第82页
        4.3.4 小结第82-86页
    4.4 土样粒径对室内高光谱数据获取的影响第86-92页
        4.4.1 土样粒径对土壤室内高光谱反射系数的影响第86-87页
        4.4.2 土样粒径对测试得到的光谱数据的精度差异分析第87-92页
            4.4.2.1 不同粒径条件下各个测试方向之间的光谱数据精度差异性分析第88-90页
            4.4.2.2 不同粒径条件下光谱数据精度差异性分析第90页
            4.4.2.3 试验土样粒径的选择第90-92页
        4.4.3 小结第92页
    4.5 室内土壤高光谱数据采集规范第92页
    4.6 本章总结第92-94页
第五章 土壤高光谱特性及其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差异性研究第94-138页
    5.1 土壤高光谱特性随有机质变化规律研究的重要性第94-98页
    5.2 外源腐殖酸对土壤光谱特性的影响第98-103页
    5.3 不同土壤类型高光谱特性差异第103-112页
        5.3.1 相同母质发育的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高光谱特性的差异第103-108页
        5.3.2 不同母质发育的同种土壤类型的土壤高光谱特性的差异第108-112页
        5.3.3 小结第112页
    5.4 模拟有机质梯度条件下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第112-120页
        5.4.1 各土壤类型SOM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的确定的模型差异分析第112-118页
        5.4.2 模型验证第118-120页
        5.4.3 小结第120页
    5.5 基于野外土壤样品数据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第120-135页
        5.5.1 青紫泥高光谱特性及其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第120-130页
            5.5.1.1 青紫泥的高光谱特性第121-124页
            5.5.1.2 青紫泥SOM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的建立第124-126页
            5.5.1.3 青紫泥SOM含量高光谱模型检验第126-129页
            5.5.1.4 小结第129-130页
        5.5.2 成土母质对水稻土高光谱特性及其有机质含量预测模型的影响第130-135页
            5.5.2.1 土样的选取及数据处理第130页
            5.5.2.2 红黄泥与青紫泥高光谱特性比较第130-133页
            5.5.2.3 红黄泥与青紫泥的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参数的差异第133-134页
            5.5.2.4 讨论第134-135页
            5.5.2.5 小结第135页
    5.6 本章总结第135-138页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讨论第138-142页
    6.1 结论第138-139页
    6.2 创新点第139-140页
    6.3 讨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英文摘要第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壳聚糖的改性及其止血功能研究
下一篇:聚苯醚/聚丙烯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