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绒毡层和中层的基因调控网络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11-37页
    1.1 拟南芥的花药发育第11-18页
    1.2 花药壁的发育第18页
    1.3 绒毡层的发育功能第18-20页
    1.4 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第20-23页
    1.5 中层的发育与功能第23-25页
    1.6 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第25-33页
        1.6.1 激光显微切割的原理及分类第25-27页
        1.6.2 激光显微切割技术的应用第27-33页
    1.7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第33-35页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7-53页
    2.0 植物材料第37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37-38页
    2.2 菌株与载体第38-39页
    2.3 植物材料的种植第39页
    2.4 激光显微切割及RNA-seq第39-41页
    2.5 载体构建及植株转化第41-44页
    2.6 细胞学第44-45页
    2.7 RNA的抽提及反转录第45-46页
    2.8 荧光定量PCR第46页
    2.9 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第46-47页
    2.10 凝胶阻滞实验第47-48页
    2.11 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第48页
    2.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第48-53页
3 拟南芥绒毡层的激光显微切割及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第53-97页
    3.1 拟南芥花序石蜡切片条件的优化第53-57页
    3.2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第57-69页
        3.2.1 RNA-seq测序数据量及质控结果第57-59页
        3.2.2 与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第59-61页
        3.2.3 测序质量分析第61页
        3.2.4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61-65页
        3.2.5 表达基因的功能聚类第65-66页
        3.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6-69页
    3.3 绒毡层中表达基因的eFP分析第69-70页
    3.4 绒毡层与其他组织的转录组数据比较分析第70-75页
    3.5 dyt1,tdf1,ams,ms188突变体在绒毡层表达的下调基因分析第75-91页
        3.5.1 DYT1单独调控下游基因的功能分析第77-79页
        3.5.2 TDF1单独调控下游基因的功能分析第79-82页
        3.5.3 AMS单独调控下游基因的功能分析第82-85页
        3.5.4 MS188单独调控下游基因的分析第85-89页
        3.5.5 绒毡层基因调控网络的预测第89-91页
    3.6 小结与讨论第91-97页
        3.6.1 拟南芥绒毡层细胞的LMPC第91-92页
        3.6.2 绒毡层表达基因第92页
        3.6.3 绒毡层的组织特异性第92-93页
        3.6.4 泛素/26S蛋白酶体降解途径与绒毡层发育第93-94页
        3.6.5 植物激素与绒毡层发育第94-96页
        3.6.6 绒毡层的基因调控网络第96-97页
4 百合中层的激光显微切割及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第97-111页
    4.1 百合与拟南芥花药发育的比较第97-100页
    4.2 RNA-seq测序数据分析第100-106页
        4.2.1 RNA-seq测序数据量及质控结果第100-102页
        4.2.2 转录组数据基因注释第102-106页
    4.3 数据分析与小结第106-111页
5 AMS与bHLH010,089,091的关系第111-119页
    5.1 bHLH010,089,091作用于绒毡层通路哪个因子的下游?第111-112页
    5.2 AMS体外结合bHLH010,089,091的启动子第112-114页
    5.3 AMS体内结合bHLH0089的启动子第114页
    5.4 AMS体外激活调控bHLH010,089,091第114-115页
    5.5 在ams突变体中表达bHLH010,089,091不能恢复绒毡层表型第115-117页
    5.6 小结与讨论第117-119页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附录第131-151页
致谢第151-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3-155页
附件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uttaFlow2与其他三种根管充填糊剂抑菌性对比
下一篇:伤寒沙门菌sufC基因及t460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