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国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要求并提供政策支撑 | 第11页 |
(二)硕士生教育规模庞大,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 第11-12页 |
(三)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生培养的特殊性 | 第12页 |
(四)海峡两岸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一)高校学生求学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6页 |
(二)高校学生求学满意度评价模型 | 第16-20页 |
(三)海峡两岸比较研究 | 第20-22页 |
(四)研究述评 | 第22页 |
三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4-25页 |
(二)调查法 | 第25页 |
七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5-26页 |
(一)创新点 | 第25页 |
(二)不足 | 第25-26页 |
八 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一)人文社科 | 第26页 |
(二)硕士生求学满意度 | 第26-27页 |
九 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一)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 | 第27页 |
(二)高等教育服务直接顾客的特殊性 | 第27-28页 |
(三)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一章 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测评方案的设计 | 第29-32页 |
第一节 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抽样方式及调查方式的确定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分析 | 第32-49页 |
第一节 数据整理 | 第32页 |
一、数据审核和筛选 | 第32页 |
二、缺失数据处理 | 第32页 |
第二节 样本构成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节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34-36页 |
第四节 两地求学满意度分析与比较 | 第36-40页 |
一 大陆地区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分析 | 第36-38页 |
二 台湾地区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节 两地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比较 | 第40-43页 |
第六节 学生个人基本属性对满意度影响分析 | 第43-49页 |
一、性别与求学满意度 | 第44-45页 |
二、年级与求学满意度 | 第45-46页 |
三、所学专业是否为兴趣爱好与求学满意度 | 第46-47页 |
四、是否跨专业与求学满意度 | 第47-48页 |
五、读研前有无工作经历与求学满意度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人文社科硕士生求学满意度提高策略探讨 | 第49-56页 |
第一节重视学生满意度测评 | 第49-50页 |
一、增强对学生满意重要性的认识 | 第49-50页 |
二、构建权威的大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50页 |
第二节 提供符合人文社科硕士生期望的教育服务质量 | 第50-56页 |
一、进行市场调研,把握教育需求 | 第51页 |
二、促进学生及家长合理认识学校教育服务 | 第51页 |
三、加强教育服务质量过程管理,使教育服务达到预期效果 | 第51-52页 |
四、进一步强化导师队伍,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 第52页 |
五、改善基础设施及后勤服务 | 第52-53页 |
六、丰富校园文化 | 第53页 |
七、提升课程与教学水平 | 第53-54页 |
八、促进日常管理的人性化 | 第54页 |
九、完善评估反馈机制 | 第54-55页 |
十、改进招生与培养相关工作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56页 |
第二节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