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上海市某办公楼VRV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模拟

摘要第6-8页
ABSTRAC 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20页
        1.1.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分类标准第13-15页
        1.1.2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第15-17页
        1.1.3 对建筑节能与室内舒适性共存的思考第17-18页
        1.1.4 建筑物性能的科学评价方法第18-20页
    1.2 VRV空调系统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1 VRV空调系统简介第20-22页
        1.2.2 国内VRV空调系统能耗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3 国外VRV空调系统能耗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 课题的提出第24-27页
        1.3.1 课题意义第24-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eQUEST软件及能耗模拟方法的介绍第27-36页
    2.1 eQUEST软件概述第27-29页
        2.1.1 eQUEST算法内核介绍第27页
        2.1.2 eQUEST软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27-28页
        2.1.3 与eQUEST能耗模拟的相关参数第28-29页
    2.2 其他能耗模拟软件简介第29-30页
    2.3 建筑物能耗模拟方法第30-32页
        2.3.1 正向模拟法(经典方法)第30-31页
        2.3.2 逆向模拟法(数据驱动法)第31-32页
        2.3.3 小结第32页
    2.4 正确的选择模拟计算模型第32-33页
        2.4.1 以模拟目的为导向建立恰当的计算模型第32页
        2.4.2 以模型需求为导向选择正确的输入参数第32-33页
    2.5 建筑物能耗模拟工作的流程第33-36页
        2.5.1 模型的建立第34页
        2.5.2 参数的输入第34页
        2.5.3 模拟计算第34-36页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第36-58页
    3.1 工程概况第36页
    3.2 围护结构模型的建立第36-45页
        3.2.1 气象参数与能源费率的设置第36-40页
        3.2.2 标准层的划分第40-41页
        3.2.3 围护结构的参数设置第41-43页
        3.2.4 房间温度、新风量及室内热扰第43-45页
    3.3 VRV+ERV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第45-48页
    3.4 设计日空调系统逐时负荷第48-51页
        3.4.1 夏季设计日空调系统逐时冷负荷第48-49页
        3.4.2 冬季设计日空调系统逐时热负荷第49-51页
        3.4.3 模拟结果与原设计值差异的分析第51页
    3.5 建筑物能耗构成第51-52页
    3.6 模型准确性的验证及误差分析第52-57页
        3.6.1 建筑物负荷模拟的验证第52-54页
        3.6.2 空调系统能耗模拟的验证第54-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VRV+ERV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分析第58-66页
    4.1 全热交换器ERV的介绍及国内研究现状第58-59页
    4.2 ERV装置节能性的模拟验证第59-63页
    4.3 ERV装置节能效果的理论验证及经济性分析第63-65页
        4.3.1 ERV节能效果的理论验证第63-64页
        4.3.2 经济性分析第64-65页
    4.4 ERV运行策略的分析第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VRV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能耗水平的差异及分析第66-76页
    5.1 螺杆式风冷热泵系统和VRV系统能耗对比第66-69页
        5.1.1 风冷热泵+FCU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5.1.2 与VRV+ERV空调系统能耗的比较第67-69页
    5.2 模拟结果的分析第69-71页
    5.3 空调系统冷热源选取策略第71-75页
        5.3.1 冷热源系统选型存在的问题第71-72页
        5.3.2 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的介绍第72-73页
        5.3.3 冷热源选型策略第73-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总结第76-77页
    6.2 本文不足与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HP的沈阳市五里河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下一篇:南陵县四甲冯村佛堂及其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