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广府地区建筑灰塑工艺及保护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选题 | 第11-13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5页 |
·时空范围限定 | 第13-14页 |
·相关名词解释 | 第14-15页 |
·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灰塑的基本情况 | 第17-23页 |
·岭南广府地区灰塑的特点 | 第17-18页 |
·广府灰塑的地域特点 | 第17页 |
·广府灰塑的工艺特点 | 第17-18页 |
·岭南广府地区灰塑的价值 | 第18-20页 |
·信息价值 | 第18-19页 |
·灰塑的情感和象征价值 | 第19-20页 |
·利用价值 | 第20页 |
·灰塑行业的现状 | 第20-2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的灰塑 | 第20-22页 |
·灰塑装饰艺术的民间现状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岭南广府地区灰塑的工艺 | 第23-44页 |
·灰塑的种类 | 第23-24页 |
·半浮雕 | 第23页 |
·浅浮雕 | 第23页 |
·高浮雕 | 第23页 |
·圆雕 | 第23页 |
·通雕 | 第23-24页 |
·灰塑的题材 | 第24-28页 |
·故事传说 | 第25页 |
·祥禽瑞兽 | 第25-26页 |
·花卉果木 | 第26页 |
·博古藏品 | 第26-27页 |
·八宝法器 | 第27页 |
·吉祥文字 | 第27-28页 |
·纹样图案 | 第28页 |
·景题材 | 第28页 |
·灰塑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 第28-36页 |
·灰塑的制作材料 | 第28-31页 |
·灰塑的颜料 | 第31-32页 |
·制作灰塑的一般流程 | 第32-35页 |
·修复灰塑的一般流程 | 第35-36页 |
·灰塑的一般损坏情况及其破坏因素 | 第36-41页 |
·褪色 | 第37页 |
·表面污损 | 第37-38页 |
·附生植物 | 第38页 |
·开裂 | 第38-39页 |
·脱落 | 第39-41页 |
·灰塑实物的保护工艺 | 第41-42页 |
·褪色问题的修复和保护策略 | 第41页 |
·减低污损和附生植物损害的修理难度 | 第41-42页 |
·预防开裂和脱落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灰塑工艺保护的若干问题 | 第44-59页 |
·关于保护的思考 | 第44-48页 |
·灰塑工艺的真实性和可识别性 | 第44-47页 |
·整体性 | 第47-48页 |
·正在消逝的传统 | 第48-50页 |
·传统风俗日渐式微 | 第48-49页 |
·水泥带来的影响 | 第49-50页 |
·灰塑制作行业面临的困难 | 第50-54页 |
·从业人员培养困难 | 第50-52页 |
·缺乏民间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机构和材料标准 | 第52-54页 |
·灰塑实物的保护难题 | 第54-58页 |
·灰塑的外形难以记录和再现 | 第54-55页 |
·灰塑的记录资料缺乏统筹管理 | 第55-57页 |
·灰塑维修年限较短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灰塑装饰艺术的保护对策 | 第59-78页 |
·国外的工艺保护经验 | 第59-63页 |
·日本的经验 | 第59-60页 |
·法国的经验 | 第60-61页 |
·意大利的经验 | 第61-63页 |
·保护思路 | 第63-64页 |
·目标 | 第63页 |
·保护原则 | 第63页 |
·保护内容 | 第63-64页 |
·对灰塑工艺的保护 | 第64-66页 |
·延续并发展灰塑培训制度 | 第64-65页 |
·建立适当的灰塑工艺认证体制 | 第65-66页 |
·建立适当的传统建筑建造管理和监督体制 | 第66页 |
·完善记录手段 | 第66-73页 |
·三维激光扫描记录 | 第67-69页 |
·规范灰塑的记录档案 | 第69-70页 |
·灰塑记录档案的管理 | 第70-73页 |
·灰塑的再现和展示 | 第73-77页 |
·混合现实技术再现和展示灰塑 | 第73-75页 |
·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再现和展示灰塑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