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1.3.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4 人文与自然耦合的定性分析 | 第25-2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28-3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6.2 技术路线图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3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0-31页 |
2.2 自然概况 | 第31-34页 |
2.2.1 气候 | 第31-32页 |
2.2.2 地形 | 第32-33页 |
2.2.3 资源 | 第33-34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36页 |
2.3.1 行政区划 | 第34页 |
2.3.2 人口 | 第34-35页 |
2.3.3 民族构成 | 第35页 |
2.3.4 吐鲁番市经济发展 | 第35-36页 |
2.4 历史文化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指标选取及耦合评价模型 | 第37-45页 |
3.1 指标选取 | 第37-40页 |
3.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7-38页 |
3.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 第38页 |
3.1.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8-40页 |
3.1.4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3.2 人文自然子系统耦合的计算 | 第40-45页 |
3.2.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0-41页 |
3.2.2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1页 |
3.2.3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 | 第41-43页 |
3.2.4 耦合度分类及耦合协调类型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第45-63页 |
4.1 人文、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 第45-46页 |
4.1.1 人文系统现状分析 | 第45页 |
4.1.2 自然系统现状分析 | 第45-46页 |
4.2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系统综合发展评价 | 第46-49页 |
4.2.1 原始数据处理 | 第46-48页 |
4.2.2 指标权重 | 第48-49页 |
4.3 人文、自然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第49-60页 |
4.3.1 人文系统综合得分评价 | 第49-55页 |
4.3.2 自然系统综合得分评价 | 第55-60页 |
4.4 人文、自然系统耦合及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第五章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驱动因子分析 | 第63-77页 |
5.1 驱动因子评价方法 | 第63-65页 |
5.1.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63-64页 |
5.1.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64-65页 |
5.2 评价结果 | 第65-69页 |
5.2.1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主要人文驱动因子提取 | 第66-68页 |
5.2.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提取 | 第68-69页 |
5.3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驱动因子分析 | 第69-76页 |
5.3.1 人文因子对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影响 | 第69-73页 |
5.3.2 自然因子对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 第77-96页 |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6.1.1 模型简介 | 第77页 |
6.1.2 建模步骤 | 第77-78页 |
6.1.3 模型运行 | 第78页 |
6.1.4 模型检验 | 第78页 |
6.2 人文-自然耦合统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78-85页 |
6.2.1 各子系统概念模型 | 第79-84页 |
6.2.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概念模型 | 第84-85页 |
6.3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仿真模拟 | 第85-96页 |
6.3.1 历史检验 | 第85-87页 |
6.3.2 模拟与预测 | 第87-96页 |
第七章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调控机制 | 第96-99页 |
7.1 吐鲁番市人文-自然耦合系统调控机制 | 第96-98页 |
7.1.1 人口方面 | 第96-97页 |
7.1.2 产业结构方面 | 第97页 |
7.1.3 自然环境保护方面 | 第97-98页 |
7.2 人文-自然耦合系统发展的前景 | 第98-9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8.1 结论 | 第99-100页 |
8.2 不足和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 1 | 第110-112页 |
附录 2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