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甸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第9-14页 |
1.2.1 区域成矿背景 | 第9-12页 |
1.2.2 夏甸金矿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1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6-17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17-19页 |
2.2.1 断裂构造概述 | 第18页 |
2.2.2 重要的控矿断裂带 | 第18-19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夏甸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第21-35页 |
3.1 矿区地质 | 第21-23页 |
3.1.1 矿区地层 | 第21-22页 |
3.1.2 矿区岩浆岩 | 第22-23页 |
3.1.3 矿区构造 | 第23页 |
3.2 矿床地质 | 第23-31页 |
3.2.1 矿体特征 | 第23-25页 |
3.2.2 矿石的矿物组成 | 第25-28页 |
3.2.3 矿石组构 | 第28-31页 |
3.3 矿化蚀变 | 第31页 |
3.4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31-35页 |
3.4.1 成矿期次划分 | 第31-33页 |
3.4.2 矿物生成顺序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围岩蚀变与金矿化 | 第35-51页 |
4.1 蚀变类型 | 第35-37页 |
4.2 蚀变带划分 | 第37-41页 |
4.3 蚀变带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9页 |
4.3.1 蚀变带元素质量迁移 | 第41-48页 |
4.3.2 蚀变带元素迁移的规律 | 第48页 |
4.3.3 蚀变过程的讨论 | 第48-49页 |
4.4 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第51-65页 |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51-58页 |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51-53页 |
5.1.2 显微测温结果 | 第53-55页 |
5.1.3 成矿压力、深度估算 | 第55页 |
5.1.4 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5.1.5 成矿流体来源 | 第56-58页 |
5.2 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 第58-61页 |
5.2.1 S同位素 | 第58-59页 |
5.2.2 Pb同位素 | 第59-61页 |
5.3 成矿时代 | 第61页 |
5.4 矿床成因 | 第61-65页 |
5.4.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1-62页 |
5.4.2 蚀变与金矿化 | 第62页 |
5.4.3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第62-63页 |
5.4.4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3页 |
5.4.5 矿床形成年代与构造演化 | 第63页 |
5.4.6 矿床形成机制探讨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