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缘由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1 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1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4.1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 | 第12-16页 |
| 1.4.2 关于土家族传统生态意识的研究 | 第16-18页 |
| 第2章 土家族概述与其生态意识形成背景分析 | 第18-25页 |
| 2.1 土家族概述 | 第18-20页 |
| 2.2 土家族生态意识形成背景探析 | 第20-25页 |
| 2.2.1 世居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 2.2.2 土家族经济文化的决定作用 | 第21-22页 |
| 2.2.3 先民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 | 第22-25页 |
| 第3章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 第25-41页 |
| 3.1 土家族神话传说与图腾崇拜中所反映的万物共生意识 | 第25-31页 |
| 3.1.1 创世神话中平等共生的宇宙观念 | 第26-28页 |
| 3.1.2 人类来源神话中的人种起源观念 | 第28-30页 |
| 3.1.3 图腾崇拜中的族源观念 | 第30-31页 |
| 3.2 乡规民约中表现的生态保护意识 | 第31-36页 |
| 3.2.1 林木保护意识 | 第31-33页 |
| 3.2.2 环境保护意识 | 第33-35页 |
| 3.2.3 可持续发展意识 | 第35-36页 |
| 3.3 生产居住方式中体现的生态调适意识 | 第36-41页 |
| 3.3.1 土家族在农业生产中表现的对生态的调适意识 | 第36-38页 |
| 3.3.2 吊脚楼建筑表现的土家族对环境的调适意识 | 第38-41页 |
| 第4章 土家族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第41-49页 |
| 4.1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意识的特点 | 第41-44页 |
| 4.1.1 认识自然: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 第41-42页 |
| 4.1.2 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 第42-44页 |
| 4.1.3 回馈自然:互助互利与感恩意识 | 第44页 |
| 4.2 土家族生态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44-49页 |
| 4.2.1 转变价值观念,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 | 第45-46页 |
| 4.2.2 树立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的生态化” | 第46-48页 |
| 4.2.3 立足本土文化的土壤,推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附录 滚龙坝村田野调查点概述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