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形成 | 第12-20页 |
(一)消费社会符号文化理论形成的基本前提:生活世界的符号化 | 第12-15页 |
1. 物的符号化 | 第12-13页 |
2. 商品的符号化 | 第13-14页 |
3.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换 | 第14-15页 |
(二)消费社会符号文化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5-20页 |
1. 麦克卢汉的媒介论 | 第15-16页 |
2.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 第16-17页 |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 | 第17-18页 |
4.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 第18-20页 |
二、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文化理论的构成 | 第20-32页 |
(一)消费文化的符号理论 | 第20-24页 |
1. 大众媒介的符号理论 | 第20-21页 |
2. 时尚循环的符号理论 | 第21-23页 |
3. 身体的符号理论 | 第23-24页 |
(二)艺术与美学的符号理论 | 第24-27页 |
1. 艺术的符号理论 | 第24-26页 |
2. 美学的符号理论 | 第26-27页 |
(三)符号文化的新变 | 第27-32页 |
1. 文化与消费、符号、商品的紧密联系 | 第27-29页 |
2.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图像的增值 | 第29-30页 |
3. 对权力的追逐 | 第30-32页 |
三、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符号文化理论的后现代批判 | 第32-43页 |
(一)文化符号化的媚俗化与平面化批判 | 第32-34页 |
(二)“超真实”状态下的审美泛化批判 | 第34-38页 |
(三)表征与再现的危机批判 | 第38-41页 |
(四)个人价值的异化批判 | 第41-43页 |
四、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 第43-48页 |
(一)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贡献 | 第43-44页 |
1. 构建了独特的符号文化批评理论 | 第43页 |
2. “符号价值”的引入为我们研究消费社会的文化开启了新视角 | 第43-44页 |
(二)鲍德里亚符号文化理论的局限 | 第44-48页 |
1. 陷入“符号决定论”的虚无主义困境 | 第44-45页 |
2. 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