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海尔茂”——出走婚姻的男性形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不在之在:出走婚姻的男性形象书写历程 | 第14-22页 |
(一)五四时期:在家国忧愁与灵肉冲突中孕育发生 | 第14-16页 |
(二)三四十年代:于“人性”的细微考量中走向成熟 | 第16-18页 |
(三)十七年:带着政治的脚镣艰难探索 | 第18-19页 |
(四)八十年代:在继承传统中寻求新突破 | 第19-20页 |
(五)九十年代至今:多元化与个人化趋向 | 第20-22页 |
二、丑角之相:出走婚姻的男性形象系列与特征 | 第22-33页 |
(一)边缘化的人物系列 | 第22-29页 |
1.漂泊流浪的异乡人 | 第22-23页 |
2.享受无我的空心人 | 第23-25页 |
3.情感世界的失意者 | 第25-27页 |
4.痛苦迷茫的多余人 | 第27-29页 |
(二)脆弱化的形象特征 | 第29-33页 |
1.懦弱的性格特征 | 第29-30页 |
2.灰色的人物外形 | 第30-31页 |
3.生殖能力的低下 | 第31-33页 |
三、救赎之路:出走婚姻的动机与结局 | 第33-42页 |
(一)寻求满足的离家出走 | 第33-37页 |
1.基本的生存资料满足 | 第33-35页 |
2.放浪形骸的肉欲满足 | 第35页 |
3.逃脱此在的精神满足 | 第35-37页 |
(二)无望解脱的生存困境 | 第37-42页 |
1.预设式的回归 | 第37-38页 |
2.永无停息的漂泊 | 第38-40页 |
3.隐喻性的死亡 | 第40-42页 |
四、身份之变:“丈夫”与“父亲”角色的动态发展 | 第42-50页 |
(一)“丈夫”身份的消解与重构 | 第42-46页 |
1.性别视野下高扬的女性意识 | 第42-45页 |
2.启蒙意识烛照下的精神反思 | 第45-46页 |
(二)“父亲”形象的摧毁与修复 | 第46-50页 |
1.父亲缺席与父权失效 | 第46-47页 |
2.父权意识的另类在场 | 第47-48页 |
3.父亲形象的修复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