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缩略词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1 水杨酸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的作用 | 第9-10页 |
1.2.2 水杨酸的代谢途径 | 第10-11页 |
1.3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1 课题立题依据 | 第11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1-12页 |
1.4.2 MaSalH1、MaSalH2以及MaSalS功能分析 | 第12页 |
1.4.3 检测野生型、突变体和回复菌株中的水杨酸含量 | 第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 Ma SalH1、MaSalH2和MaSalS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13-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3-17页 |
2.1.1 供试菌株和昆虫 | 第13页 |
2.1.2 主要培养基 | 第13-14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置 | 第15-16页 |
2.1.5 主要的设备与器材 | 第16-17页 |
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43页 |
2.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17页 |
2.2.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17-18页 |
2.2.3 农杆菌介导的绿僵菌的转化 | 第18-19页 |
2.2.4 MaSalH1、MaSalH2和MaSal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9页 |
2.2.5 MaSalH1、MaSalH2和MaSalS敲除和回复载体的构建 | 第19-32页 |
2.2.6 微量真菌基因组的快速提取 | 第32页 |
2.2.7 MaSalH1、MaSalH2和MaSalS敲除转化子的筛选和初步验证 | 第32-33页 |
2.2.8 大量真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33-34页 |
2.2.9 Southern blot验证敲除转化子 | 第34-35页 |
2.2.10 MaSalH1、MaSalH2和MaSalS回复转化子筛选与验证 | 第35-36页 |
2.2.11 表型分析 | 第36-37页 |
2.2.12 生长特性分析 | 第37页 |
2.2.13 毒力测定 | 第37-38页 |
2.2.14 Wright-Giemsa观察统计蝗虫血细胞 | 第38-39页 |
2.2.15 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 | 第39-42页 |
2.2.16 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2.3.1 MaSalH1、MaSalH2和MaSal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5页 |
2.3.2 MaSalH1、MaSalH2和MaSalS敲除和回复载体的构建和验证 | 第45-46页 |
2.3.3 MaSalH1、MaSalH2和MaSalS对抗逆能力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4 外源水杨酸对蝗绿僵菌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5 毒力测定 | 第49-52页 |
2.3.6 MaSalH1、MaSalH2和MaSalS对寄主血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7 MaSalH1、MaSalH2和MaSalS的表达 | 第53-55页 |
2.3.8 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3.1 蝗绿僵菌中分解和合成水杨酸相关基因 | 第56-57页 |
3.2 Wright-Giemsa观察统计蝗虫血细胞 | 第57页 |
3.3 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 第57-59页 |
4 主要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 | 第59-60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4.2 后续工作安排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