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相关公众”模糊区 | 第14-19页 |
(一) 认知起点——相关公众的界定 | 第14-16页 |
(二) “相关公众”——模糊性的来源 | 第16页 |
(三) 模糊性的克服:个体感受与普适经验 | 第16-19页 |
二、认知语言学:中文商标的“臣服” | 第19-21页 |
三、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一) 语言的本质 | 第21-22页 |
(二) 语言活动的社会性与历时性 | 第22-25页 |
(三) 认知语言学特点 | 第25页 |
(四)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 第25-26页 |
(五) 词的相似性 | 第26页 |
四、中文商标近似判断现行规则的“双刃” | 第26-31页 |
(一) 现行规则的合理性印证 | 第27-29页 |
(二) 现行规则的残缺 | 第29-31页 |
五、现行判断规则之完善 | 第31-41页 |
(一) 中文商标的静态审查 | 第32-34页 |
(二) 中文商标的动态审查 | 第34-41页 |
(三) 中文商标审查程序总框架 | 第41页 |
六、结论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