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表观遗传学 | 第12-13页 |
1.2 DNA甲基化修饰 | 第13-15页 |
1.2.1 DNA甲基化及功能 | 第13-14页 |
1.2.2 催化DNA甲基化的酶 | 第14-15页 |
1.2.3 DNA甲基化酶的修饰 | 第15页 |
1.3 泛素化修饰 | 第15-20页 |
1.3.1 泛素化修饰及功能 | 第15-17页 |
1.3.2 介导泛素化修饰的酶 | 第17-20页 |
1.4 UHRF1 | 第20-28页 |
1.4.1 UHRF家族蛋白 | 第20-21页 |
1.4.2 UHRF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21-24页 |
1.4.3 UHRF1的生理功能 | 第24-28页 |
1.4.3.1 UHRF1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1.4.3.2 UHRF1调节细胞周期并在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凋亡时低表达 | 第25-26页 |
1.4.3.3 UHRF1在DNA甲基化及转录中的作用 | 第26页 |
1.4.3.4 UHRF1与癌症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5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4页 |
2.1.1 质粒 | 第28页 |
2.1.2 抗体 | 第28-29页 |
2.1.3 组蛋白多肽 | 第29页 |
2.1.4 合成长的甲基化DNA双链的引物 | 第29-30页 |
2.1.5 退火可形成短的甲基化DNA双链的经甲基化修饰的引物 | 第30页 |
2.1.6 克隆目的基因的引物 | 第30页 |
2.1.7 常用试剂材料 | 第30-32页 |
2.1.8 细胞培养试剂 | 第32-33页 |
2.1.9 主要试剂盒 | 第33页 |
2.1.10 常用仪器 | 第33-34页 |
2.2 常用试剂配方 | 第34-41页 |
2.2.1 真核细胞培养基 | 第34-35页 |
2.2.2 原核细胞培养基 | 第35页 |
2.2.3 lOxPBS 母液(0.1M) | 第35-36页 |
2.2.4 常用核酸电泳缓冲液 | 第36-37页 |
2.2.5 蛋白质电泳上样缓冲液 (5XSDS) | 第37页 |
2.2.6 SDS-PAGE胶配制 | 第37-38页 |
2.2.7 常用蛋白电泳缓冲液 | 第38页 |
2.2.8 丽春红染色液配制(100ml) | 第38-39页 |
2.2.9 考马斯亮蓝染色液R250配方(100ml) | 第39页 |
2.2.10 考马斯亮蓝脱色液配方(1L) | 第39页 |
2.2.11 7.5%蛋白质杂交封闭液 | 第39页 |
2.2.12 抗体稀释液(3% BSA) | 第39页 |
2.2.13 PBST 溶液(IX) | 第39-40页 |
2.2.14 非变性免疫沉淀缓冲液 | 第40页 |
2.2.15 变性免疫沉淀缓冲液 | 第40-4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1-58页 |
2.3.1 分子克隆 | 第41-47页 |
2.3.1.1 引物设计 | 第41页 |
2.3.1.2 PCR扩增体系 | 第41-42页 |
2.3.1.3 目的核酸片断的回收 | 第42-43页 |
2.3.1.4 核酸片断的酶切 | 第43页 |
2.3.1.5 酶切产物的连接 | 第43页 |
2.3.1.6 转化 | 第43-44页 |
2.3.1.7 检测阳性克隆 | 第44-45页 |
2.3.1.8 质粒抽提 | 第45-47页 |
2.3.1.9 质粒的保存 | 第47页 |
2.3.2 蛋白表达纯化 | 第47-51页 |
2.3.2.1 大肠杆菌中GST或HIS融合蛋白的表达 | 第47-48页 |
2.3.2.2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8-50页 |
2.3.2.3 HIS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50页 |
2.3.2.4 蛋白的透析 | 第50-51页 |
2.3.3 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 | 第51-52页 |
2.3.4 体外泛素化实验 | 第52-53页 |
2.3.5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53-54页 |
2.3.6 免疫印迹 | 第54-55页 |
2.3.7 细胞培养 | 第55-56页 |
2.3.8 变性免疫沉淀检測体内泛素化(以293T细胞,6 cm dish为例) | 第56-5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101页 |
第一部分 UHRF1在肿瘤中的表达谱式 | 第58-67页 |
3.1 引言 | 第58-67页 |
3.1.1 TCGA数据库中所分析的RNAseq数据的介绍 | 第60-61页 |
3.1.2 UHRF1在肿瘤中高表达 | 第61-65页 |
3.1.3 结果总结 | 第65-67页 |
第二部分 UHRF1泛素连接酶功能的研究 | 第67-101页 |
3.2 引言 | 第67-101页 |
3.2.1 缺失SRA结构域不抑制UHRF1的泛素连接酶功能 | 第67-71页 |
3.2.1.1 泛素化酶、底物、泛素的纯化及检测 | 第67-69页 |
3.2.1.2 UHRF1 SRA结构域的缺失不抑制其催化功能及自泛素化 | 第69-70页 |
3.2.1.3 缺失SRA结构域不抑制UHRF1催化其它底物 | 第70-71页 |
3.2.2 UHRF1存在分子间泛素化 | 第71-74页 |
3.2.2.1 UHRF1存在分子间的自泛素化 | 第71-73页 |
3.2.2.2 缺失SRA结构域不抑制UHRF1分子间的泛素化 | 第73-74页 |
3.2.3 UHRF1和DNMT3A存在相互调节 | 第74-86页 |
3.2.3.1 UHRF1体外泛素化DNMT3A | 第74-77页 |
3.2.3.2 UHRFl 体外泛素化 DNMT3A2 | 第77-79页 |
3.2.3.3 UHRF2体外泛素化DNMT3A、DNMT3A2 | 第79-80页 |
3.2.3.4 UHRF1体内泛素化DNMT3A诱导其降解 | 第80-82页 |
3.2.3.5 DNMT3A抑制UHRF1催化功能及自泛素化 | 第82-85页 |
3.2.3.6 DNMT3A与UHRF1存在相互作用 | 第85-86页 |
3.2.4 UHRF1体外泛素化SET8 | 第86-91页 |
3.2.5 半甲基化DNA的结合不影响UHRF1自催化功能 | 第91-96页 |
3.2.6 PI5P不调节UHRF1催化功能 | 第96-97页 |
3.2.7 UHRF1存在Neddylation与Sumoylation | 第97-99页 |
3.2.8 结果总结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01-105页 |
附录1:兔DNMT3A抗体制备 | 第105-106页 |
附录2:R语言分析基因表达差异的代码 | 第106-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