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芳香羧酸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结构构筑与光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本论文合成的配位聚合物的编号分子式及CCDC号第8-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5页
    1.1 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第18-19页
    1.2 配位聚合物的发展概况第19-20页
    1.3 稀土配位聚合物第20-23页
        1.3.1 稀土元素概述第20-21页
        1.3.2 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原理第21-22页
        1.3.3 配体对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的影响第22-23页
    1.4 稀土配位聚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应用第23-32页
        1.4.1 PMMA掺杂稀土配位聚合物薄膜材料第23-26页
        1.4.2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白光发射第26-29页
        1.4.3 稀土配位聚合物荧光探针第29-32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2-35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35-44页
    2.1 实验试剂第35-36页
    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第36-38页
    2.3 主要研究方法第38-39页
    2.4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第39-44页
        2.4.1 喹啉甲酸配合物的合成第39-40页
        2.4.2 咪唑二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第40页
        2.4.3 V型三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第40-42页
        2.4.4 V型四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第42-44页
第3章 喹啉单甲酸构筑双核配合物及发光性能第44-67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配合物 1–9 的合成讨论第45-47页
    3.3 配合物 1–9 的结构表征第47-49页
        3.3.1 配合物 1–9 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7-48页
        3.3.2 配合物 1–9 的元素分析第48-49页
        3.3.3 配合物 1–9 的PXRD分析第49页
    3.4 配合物 1–9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49-55页
        3.4.1 配位聚合物1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9-51页
        3.4.2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解析第51-52页
        3.4.3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解析第52-53页
        3.4.4 配合物 4–9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53-55页
    3.5 配合物 1–8 的荧光性能研究第55-62页
        3.5.1 配合物 1–4 的固态发光性能第55-58页
        3.5.2 配合物7的固态发光性能第58-59页
        3.5.3 配合物5和 8 的固态发光性能第59-61页
        3.5.4 能量传递机理第61-62页
    3.6 PMMA掺杂配合物3和 4 薄膜材料性能研究第62-65页
        3.6.1 PMMA掺杂配合物3和 4 薄膜材料的制备第62-63页
        3.6.2 PMMA掺杂配合物3和 4 薄膜材料的荧光性能第63-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咪唑二羧酸构筑配位聚合物及PMMA掺杂改性第67-77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配位聚合物10的合成讨论第68页
    4.3 配位聚合物10的结构表征第68-69页
        4.3.1 配位聚合物10的元素分析第68页
        4.3.2 配位聚合物10的PXRD分析第68-69页
    4.4 配位聚合物10的晶体结构解析第69-70页
    4.5 PMMA掺杂10薄膜材料第70-72页
        4.5.1 PMMA掺杂10薄膜材料的制备第70页
        4.5.2 PMMA掺杂10薄膜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70-71页
        4.5.3 PMMA掺杂10薄膜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第71-72页
    4.6 PMMA掺杂10薄膜材料荧光性质第72-76页
        4.6.1 配位聚合物10的荧光性质第72-73页
        4.6.2 PMMA掺杂10的荧光性质第73-75页
        4.6.3 PMMA掺杂10的变温荧光性质第75-76页
    4.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V型三羧酸构筑一维到三维配位聚合物及白光发射第77-99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合成条件讨论第78-80页
    5.3 配位聚合物 11–19 的结构表征第80-82页
        5.3.1 配位聚合物 11–19 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0-81页
        5.3.2 配位聚合物 11–19 的元素分析第81-82页
        5.3.3 配位聚合物 11–19 的PXRD分析第82页
    5.4 配位聚合物 11–19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82-88页
        5.4.1 配位聚合物11的晶体结构解析第82-84页
        5.4.2 配位聚合物 12–15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84-85页
        5.4.3 配位聚合物16的晶体结构解析第85-87页
        5.4.4 配位聚合物 17–19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87-88页
    5.5 配位聚合物 11–19 的发光性能研究第88-95页
        5.5.1 能量传递过程第88-90页
        5.5.2 固态发光性能第90-95页
    5.6 可调节白光发射第95-97页
    5.7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6章 V型四羧酸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探针第99-120页
    6.1 引言第99-100页
    6.2 合成结果讨论第100-101页
    6.3 配位聚合物 20–24 的结构表征第101-103页
        6.3.1 配位聚合物 20–24 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01-102页
        6.3.2 配位聚合物 20–24 的元素分析第102-103页
        6.3.3 配位聚合物 20–24 的PXRD分析第103页
    6.4 配位聚合物 20–24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103-109页
        6.4.1 配位聚合物20的晶体结构解析第103-105页
        6.4.2 配位聚合物21的晶体结构解析第105-107页
        6.4.3 配位聚合物 22–24 的晶体结构解析第107-109页
    6.5 配位聚合物 20–24 的发光性能研究第109-113页
        6.5.1 能量传递过程第109-110页
        6.5.2 固态荧光性能第110-113页
    6.6 配位聚合物22作为荧光探针的研究第113-118页
        6.6.1 配位聚合物22的荧光探针实验第113-116页
        6.6.2 可能检测机理研究第116-118页
    6.7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结论第120-122页
创新点第122-123页
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9页
附录第139-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50-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个人简历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资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数字化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