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水体污染及其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1.2.1 重金属污染 | 第15页 |
1.2.2 染料污染 | 第15-16页 |
1.2.3 废水处理的技术 | 第16页 |
1.3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6-21页 |
1.3.1 石墨烯的概述 | 第16-17页 |
1.3.2 石墨烯/凹凸棒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3 石墨烯/纳米零价铁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4 石墨烯/聚苯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氧化石墨烯/凹凸棒石对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竞争吸附研究 | 第23-3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2 材料的制备 | 第24页 |
2.1.3 吸附实验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2.1 材料的表征 | 第25-27页 |
2.2.2 不同材料对染料吸附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p H值对染料吸附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4 投加量对染料吸附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5 接触时间对染料吸附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30-32页 |
2.2.6 吸附等温线 | 第32-34页 |
2.2.7 吸附热力学 | 第34-35页 |
2.2.8 再生性能 | 第35页 |
2.2.9 吸附机理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凹凸棒石负载纳米零价铁对胭脂红的降解研究 | 第37-5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2 材料的制备 | 第38-39页 |
3.1.3 降解脱色实验 | 第3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9-51页 |
3.2.1 材料的表征 | 第39-42页 |
3.2.2 不同材料对胭脂红降解脱色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不同质量比对胭脂红降解脱色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4 p H值对胭脂红降解脱色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5 接触时间对胭脂红降解脱色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45-46页 |
3.2.6 吸附等温线 | 第46-48页 |
3.2.7 吸附热力学 | 第48-49页 |
3.2.8 复合材料对胭脂红降解脱色的长效性及再生实验 | 第49页 |
3.2.9 复合材料对其它染料的降解脱色 | 第49-50页 |
3.2.10 降解机理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对水溶液中结晶紫和Cr(VI)的去除研究 | 第52-66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4.1.2 材料的制备 | 第53页 |
4.1.3 去除实验 | 第53-54页 |
4.1.4 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4.2.1 材料的表征 | 第54-57页 |
4.2.2 不同材料对结晶紫和Cr(VI)的去除的影响 | 第57页 |
4.2.3 p H值对结晶紫和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4 初始浓度对结晶紫和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5 离子浓度对结晶紫和Cr(VI)去除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6 电化学测试 | 第60页 |
4.2.7 接触时间对Cr(VI)去除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60-62页 |
4.2.8 吸附等温线 | 第62-63页 |
4.2.9 吸附热力学 | 第63-64页 |
4.2.10 再生实验 | 第64页 |
4.2.11 去除机理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