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虾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引起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发病机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表第10-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6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第16-20页
        1.2.1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简介第16-17页
        1.2.2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发病的环境因素第17页
        1.2.3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病理学特征第17-18页
        1.2.4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第18-19页
        1.2.5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病原菌的检测、鉴定第19-20页
    1.3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疑似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第20-22页
        1.3.1 副溶血性弧菌简介第20-21页
        1.3.2 引起AHPNS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序列分析第21-22页
    1.4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防控研究进展第22-24页
    1.5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研究的意义及展望第24-26页
第二章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病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第26-32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6-27页
        2.2.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2.2.2.1 菌种分离、保藏第27-28页
            2.2.2.2 基因组DNA提取第28页
            2.2.2.3 16S rDNA基因的扩增、测序分析第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3.1 菌种分离结果第28-29页
        2.3.2 细菌 16S rDNA基因鉴定结果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病原菌的筛选和鉴定第32-49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2.1 实验菌株第32页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2-33页
        3.2.3 试剂配制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8页
        3.3.1 阳性菌株的筛选第33-34页
        3.3.2 阳性菌株常规毒力基因鉴定第34-35页
        3.3.3 阳性菌株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5页
        3.3.4 阳性菌株的ERIC-PCR多样性分析第35-36页
        3.3.5 阳性菌株的质粒提取和酶切鉴定第36页
        3.3.6 阳性菌株的毒素基因扩增和测序第36-37页
        3.3.7 阳性菌株的总RNA提取和毒力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第37页
        3.3.8 阳性菌株的毒素蛋白鉴定第37-38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8-48页
        3.4.1 阳性菌株筛选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第38-39页
        3.4.2 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第39-41页
        3.4.3 阳性菌株ERIC-PCR多样性分析结果第41-42页
        3.4.4 阳性菌株质粒提取和酶切鉴定结果第42-44页
        3.4.5 毒素基因测序结果和多样性分析第44页
        3.4.6 毒力基因pirA表达量测定的结果第44-46页
        3.4.7 毒素蛋白的鉴定结果第46-48页
    3.5 讨论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南美白对虾动物模型的构建和攻毒验证实验第49-60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动物模型的构建第50-52页
        4.2.1 对虾来源第50页
        4.2.2 主要设备、耗材第50-51页
            4.2.2.1 主要设备及性能参数第50-51页
            4.2.2.2 常规耗材第51页
            4.2.2.3 水源第51页
        4.2.3 主要监测指标第51页
        4.2.4 运行效果第51-52页
    4.3 攻毒验证实验第52-54页
        4.3.1 菌株选择第52页
        4.3.2 实验动物的蓄养和预处理第52页
        4.3.3 攻毒实验流程第52-53页
            4.3.3.1 菌液制备第52页
            4.3.3.2 攻毒模式和菌液浓度的选择第52-53页
            4.3.3.3 攻毒实验流程第53页
        4.3.4 肝胰腺组织切片第53-5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4.4.1 攻毒模式和浓度选择结果第54-55页
        4.4.2 阳性菌株攻毒实验结果第55-57页
        4.4.3 肝胰腺组织切片结果第57-58页
    4.5 讨论第58-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感染温度对两株致病菌株感染能力的影响及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第60-79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60-66页
        5.2.1 菌株选择第60页
        5.2.2 实验设计与实验条件的选择第60-61页
        5.2.3 菌株培养第61页
        5.2.4 细菌RNA的提取和毒力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第61页
        5.2.5 攻毒实验第61页
        5.2.6 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路线第61-62页
        5.2.7 蛋白样品提取第62-63页
            5.2.7.1 设备与试剂第62页
            5.2.7.2 蛋白提取步骤第62页
            5.2.7.3 蛋白浓度测定第62-63页
        5.2.8 LC-MS/MS分析第63-66页
            5.2.8.1 设备与耗材第63页
            5.2.8.2 蛋白样品准备第63-64页
            5.2.8.3 质谱分析第64-66页
            5.2.8.4 Maxquant软件分析第6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6-78页
        5.3.1 不同温度下毒力基因表达情况第66-67页
        5.3.2 攻毒实验结果第67-69页
        5.3.3 质谱分析结果第69-78页
            5.3.3.1 色谱结果第69-70页
            5.3.3.2 质谱结果第70-71页
            5.3.3.3 蛋白质相对定量分析第71-72页
            5.3.3.4 GO注释分析第72-76页
            5.3.3.5 KEGG功能富集分析第76-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全文总结第79-80页
本文创新点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率影响房价的动态不一致性研究
下一篇:多铁性小半径稀土锰氧化物的原子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