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润楠属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1.1 润楠属分类系统地位 | 第11-13页 |
1.1.2 经典形态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1.3 叶表皮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4 数量分类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1.5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 研究的意义目的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叶片形态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 叶表皮形态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 分子系统学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6-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3.1 叶片形态的数量分类、 | 第32-39页 |
3.1.1 叶片形态性状的R型聚类 | 第32-36页 |
3.1.2 叶片形态性状的Q型聚类 | 第36-38页 |
3.1.3 叶片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3.2 叶表皮形态性状数量分析 | 第39-45页 |
3.2.1 叶表皮形态性状的R型聚类 | 第39-41页 |
3.2.2 叶表皮形态性状的Q型聚类 | 第41-44页 |
3.2.3 叶表皮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3.3 基于nSSR核基因微卫星荧光标记法的分子研究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3页 |
4.1 叶片宏观形态性状对于润楠属分类的意义 | 第49-50页 |
4.1.1 叶片形态性状的选取 | 第49-50页 |
4.1.2 叶片形态对于润楠属植物的分类有效性 | 第50页 |
4.2 叶表皮形态性状对于润楠属分类的意义 | 第50-52页 |
4.2.1 叶表皮形态性状的选取 | 第50-51页 |
4.2.2 叶表皮形态对于润楠属植物的分类有效性 | 第51-52页 |
4.3 核基因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应用 | 第52-5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1:所用标本信息 | 第59-66页 |
附录2:17种润楠属植物叶表皮形态图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