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覆盖件成形数值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国内外板料冲压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板料冲压数值模拟历史 | 第11-12页 |
·国内板料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目前国内外数值模拟的研究热点问题 | 第13页 |
·板料成形数值模拟中的优化方法运用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板料冲压成形数值模拟有限元理论 | 第16-23页 |
·板料冲压成形有限元概述 | 第16页 |
·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板料成形中的材料模型 | 第18-20页 |
·刚体材料模型 | 第18页 |
·DYNAFORM中的材料模型 | 第18-19页 |
·3参数Barlat材料模型 | 第19-20页 |
·单元类型与沙漏控制 | 第20-21页 |
·接触处理与摩擦处理 | 第21-22页 |
·接触处理 | 第21-22页 |
·摩擦处理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汽车覆盖件拉延工艺关键问题分析 | 第23-30页 |
·覆盖件成形工艺分析 | 第23-24页 |
·覆盖件冲压工艺设计概述 | 第23页 |
·左后侧车门外板成形工艺设计 | 第23-24页 |
·拉延工艺设计 | 第24-28页 |
·拉延冲压方向的确立 | 第24-25页 |
·工艺补充面的设计 | 第25页 |
·压料面的设计 | 第25-26页 |
·拉延筋的设计 | 第26-27页 |
·左后侧车门的凹模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成形质量的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成形极限图(FLD) | 第28页 |
·减薄率与增厚率 | 第28-29页 |
·成形裕度 | 第29页 |
·板料变形的均匀程度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左后侧车门外板拉延成形数值模拟 | 第30-41页 |
·左后侧车门外板拉延成形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确定拉深模具类型 | 第30-31页 |
·划分单元网格 | 第31-32页 |
·冲压方向确定 | 第32页 |
·凸模和压边圈模型的确定 | 第32-33页 |
·坯料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 第33-34页 |
·拉延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重力模拟 | 第34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成形工艺参数设定 | 第35-37页 |
·材料参数与接触处理的设置 | 第35-36页 |
·压边力大小的确定 | 第36页 |
·工序设置及控制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提交求解运算以及后处理 | 第37页 |
·拉延筋的设置 | 第37-40页 |
·无拉延筋的拉延成形模拟 | 第37-38页 |
·100%整圈拉延筋拉延成形 | 第38页 |
·40%整圈拉延筋拉延成形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拉延成形工艺参数优化 | 第41-59页 |
·概述 | 第41页 |
·响应面法(RSM) | 第41-44页 |
·多项式响应面 | 第42-43页 |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的选取 | 第43-44页 |
·基于响应面法和实验设计拉延成形工艺参数优化 | 第44-57页 |
·拉延工艺的实验设计 | 第44-47页 |
·成形质量缺陷分析 | 第47-48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初步分析 | 第48-50页 |
·响应面的建立 | 第50-54页 |
·遗传算法优化求解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左后侧车门外板的回弹模拟研究 | 第59-70页 |
·回弹概述 | 第59页 |
·回弹 | 第59-60页 |
·切边回弹的数值模拟 | 第60-61页 |
·切边过程模拟存在的困难 | 第60页 |
·切边模拟的简化方法 | 第60-61页 |
·DYNAFORM中回弹分析方法 | 第61页 |
·左后侧车门外板的切边回弹数值模拟 | 第61-67页 |
·左后侧车门外板的切边冲孔工序数值模拟 | 第61-62页 |
·左后侧车门外板的切边回弹数值模拟 | 第62-67页 |
·回弹的控制方法 | 第67页 |
·实验论证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