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2.1 关于外汇风险类型识别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2 关于外汇风险敞口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3 关于外汇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风险概况 | 第23-27页 |
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风险的分类 | 第23-25页 |
2.1.1 汇路风险 | 第23-24页 |
2.1.2 波动风险 | 第24-25页 |
2.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风险的特点 | 第25-27页 |
2.2.1 政策影响大 | 第25页 |
2.2.2 汇率波动剧烈 | 第25-26页 |
2.2.3 金融衍生工具匮乏 | 第26-27页 |
3 Z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概况 | 第27-35页 |
3.1 Z公司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1.1 Z公司简介 | 第27-28页 |
3.1.2 Z公司业务运作模式 | 第28页 |
3.1.3 Z公司业务运作特点 | 第28-29页 |
3.2 Z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策略现状 | 第29-31页 |
3.2.1 Z公司生产经营策略 | 第29-30页 |
3.2.2 Z公司财务管理策略 | 第30页 |
3.2.3 Z公司金融工具策略 | 第30-31页 |
3.3 Z公司现行外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3.3.1 汇兑损失进一步增加 | 第31-32页 |
3.3.2 无法有效减少外汇风险敞口 | 第32-34页 |
3.3.3 处理原有超长期应收账款作用有限 | 第34-35页 |
4 Z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 第35-41页 |
4.1 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 | 第35-36页 |
4.1.1 投机与消极管理并存 | 第35页 |
4.1.2 成本和收益失衡 | 第35-36页 |
4.2 管理结构不合理 | 第36-37页 |
4.2.1 组织权力分散 | 第36页 |
4.2.2 组织协同作用弱 | 第36-37页 |
4.2.3 信息化建设落后 | 第37页 |
4.3 人员专业水平欠缺 | 第37-39页 |
4.3.1 高素质人才少 | 第37-38页 |
4.3.2 缺乏专门的培训和评价机制 | 第38页 |
4.3.3 外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4.4 风险防范策略不完善 | 第39-41页 |
4.4.1 不重视项目评审 | 第39页 |
4.4.2 金融对冲手段单一 | 第39-40页 |
4.4.3 经营对冲策略不灵活 | 第40-41页 |
5 Z公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汇风险管理改进对策 | 第41-50页 |
5.1 确定外汇风险管理目标 | 第41-42页 |
5.1.1 避免不确定性的恶劣影响 | 第41页 |
5.1.2 平稳现金流和利润 | 第41-42页 |
5.1.3 平衡收益与成本 | 第42页 |
5.2 集中管理外汇风险 | 第42-44页 |
5.2.1 建立专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 | 第42-43页 |
5.2.2 加强跨部门的协同效应 | 第43页 |
5.2.3 加快信息化建设 | 第43-44页 |
5.3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 第44-45页 |
5.3.1 与高校开展合作 | 第44页 |
5.3.2 健全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 | 第44-45页 |
5.3.3 营造外汇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 第45页 |
5.4 采用灵活多样化的对冲策略 | 第45-50页 |
5.4.1 加强项目合同评审 | 第45-46页 |
5.4.2 推进本土化运营 | 第46-47页 |
5.4.3 充分利用贸易融资 | 第47-48页 |
5.4.4 引入NDF金融工具 | 第48-49页 |
5.4.5 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 第49-50页 |
6 结论 | 第50-5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50-51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