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创新性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 第16-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新型农村社区 | 第16-17页 |
2.1.2 农民市民化 | 第17-18页 |
2.2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8-23页 |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18-20页 |
2.2.2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3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优选路径 | 第23-30页 |
3.1 农民市民化的主要路径 | 第23-25页 |
3.1.1 农民工市民化路径 | 第23-24页 |
3.1.2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 | 第24-25页 |
3.1.3 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村农民市民化建设路径 | 第25页 |
3.2 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民市民化优选路径的比较优势 | 第25-30页 |
3.2.1 就地实现生活空间转变,市民化成本较低 | 第26-27页 |
3.2.2 农民的情感因素降低转移风险 | 第27页 |
3.2.3 城乡对流的缓冲区间 | 第27-28页 |
3.2.4 立足国情且顺应国家政策潮流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新型农村社区助推农民市民化面临的困境分析 | 第30-35页 |
4.1 政府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力度不足 | 第30-31页 |
4.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第30页 |
4.1.2 户籍制度限制仍然存在 | 第30-31页 |
4.2 居民就业转换困难 | 第31-32页 |
4.2.1 可供就业岗位不足 | 第31页 |
4.2.2 居民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受限 | 第31-32页 |
4.3 社区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 第32-33页 |
4.3.1 社区管理困难 | 第32页 |
4.3.2 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 第32-33页 |
4.4 居民认同及精神文化障碍 | 第33-35页 |
4.4.1 居民认同感缺失 | 第33-34页 |
4.4.2 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农民市民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优化思路 | 第35-42页 |
5.1 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 | 第35-37页 |
5.1.1 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 第35-36页 |
5.1.2 加大政府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投入 | 第36-37页 |
5.2 增加居民的职业选择 | 第37-39页 |
5.2.1 形成社区产业支撑 | 第37-38页 |
5.2.2 开展“订单式培训” | 第38-39页 |
5.3 完善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居民真正过上市民生活 | 第39-40页 |
5.3.1 规范社区管理秩序 | 第39页 |
5.3.2 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 第39-40页 |
5.4 加强居民认同感及精神文化建设 | 第40-42页 |
5.4.1 强化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 第40页 |
5.4.2 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 | 第40-4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