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森林土壤生物学论文

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4页
    1.1 研究现状综述第17-30页
        1.1.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第17-18页
        1.1.2 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第18-23页
        1.1.3 森林倒木微生物群落研究第23-25页
        1.1.4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第25-3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1.3 研究内容第31-33页
    1.4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34-3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4-36页
    2.2 所选五种森林类型植被概况第36-38页
第三章 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基础呼吸和酶活性第38-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3.1.1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第38页
        3.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第38-39页
        3.1.3 土壤基础呼吸第39页
        3.1.4 土壤酶活性第39页
        3.1.5 数据处理第39-4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3.2.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基础呼吸和代谢商第40-41页
        3.2.2 微生物生物量相关比值第41页
        3.2.3 酶活性第41-42页
        3.2.4 土壤微生物因子与土壤理化特征的相关性第42-44页
        3.2.5 主成分分析第44-45页
    3.3 讨论第45-47页
        3.3.1 土壤微生物因子第45-47页
        3.3.2 主成分分析第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第48-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4.1.1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第48页
        4.1.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测定第48页
        4.1.3 数据分析第48-4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4.2.1 碳源利用变化第49-50页
        4.2.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第50-51页
        4.2.3 不同类型碳源利用率第51-52页
        4.2.4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的相关性第52-53页
        4.2.5 主成分分析第53-54页
    4.3 讨论第54-56页
        4.3.1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第54-55页
        4.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第55-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分析第57-64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58页
        5.1.1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第57页
        5.1.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第57页
        5.1.3 数据分析第57-5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5.2.1 土壤PLFA含量第58-59页
        5.2.2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含量与土壤理化特征的相关性第59页
        5.2.3 主成分分析第59-61页
    5.3 讨论第61-63页
        5.3.1 土壤微生物群落PLFA含量第61-62页
        5.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性第62-63页
    5.4 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第64-8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64-66页
        6.1.1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第64页
        6.1.2 土壤DNA提取第64-65页
        6.1.3 PCR扩增第65页
        6.1.4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65页
        6.1.5 数据分析第65-66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6-84页
        6.2.1 土壤真菌多样性第66-67页
        6.2.2 优势度曲线第67-69页
        6.2.3 真菌相对丰度第69-74页
        6.2.4 真菌TRF数量分布第74-75页
        6.2.5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第75-76页
        6.2.6 种间关系第76-79页
        6.2.7 典范对应分析第79-84页
    6.3 讨论第84-87页
        6.3.1 土壤真菌多样性第84页
        6.3.2 土壤真菌TRF相对丰度第84-85页
        6.3.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第85页
        6.3.4 土壤真菌种间关系第85-86页
        6.3.5 特化种和泛化种第86页
        6.3.6 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第86-87页
    6.4 小结第87-89页
第七章 五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理化特征第89-96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89-90页
        7.1.1 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第89页
        7.1.2 土壤理化特征测定第89页
        7.1.3 数据分析第89-90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90-92页
        7.2.1 土壤物理特征第90-91页
        7.2.2 土壤化学特征第91-92页
        7.2.3 土壤理化特征相似性第92页
    7.3 讨论第92-95页
        7.3.1 土壤物理特征第92-93页
        7.3.2 土壤化学特征第93-95页
        7.3.3 土壤理化特征相似性第95页
    7.4 小结第95-96页
第八章 锐齿栎林和油松林不同分解阶段倒木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第96-122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96-101页
        8.1.1 倒木样品处理及DNA提取第96-99页
        8.1.2 高通量测序第99页
        8.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9-101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101-119页
        8.2.1 PCR产物电泳第101页
        8.2.2 序列统计第101-102页
        8.2.3 稀释曲线第102-103页
        8.2.4 倒木细菌多样性第103-105页
        8.2.5 Rank-Abundance曲线第105-106页
        8.2.6 倒木特有和共有细菌OTU数量分布第106-108页
        8.2.7 倒木细菌丰度第108-109页
        8.2.8 倒木细菌丰度变化第109-110页
        8.2.9 倒木细菌属水平热图第110-111页
        8.2.10 倒木细菌群落相似性第111-115页
        8.2.11 倒木细菌共存关系第115-116页
        8.2.12 对应分析第116-119页
    8.3 讨论第119-121页
        8.3.1 倒木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第119-121页
        8.3.2 倒木细菌与倒木理化特征的关系第121页
    8.4 小结第121-122页
第九章 锐齿栎林和油松林不同分解阶段倒木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第122-147页
    9.1 材料与方法第122-125页
        9.1.1 倒木样品处理及DNA提取第122-123页
        9.1.2 高通量测序第123-124页
        9.1.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24-125页
    9.2 结果与分析第125-143页
        9.2.1 PCR产物电泳第125-126页
        9.2.2 序列统计第126-127页
        9.2.3 稀释曲线第127页
        9.2.4 倒木真菌多样性第127-129页
        9.2.5 Rank-Abundance曲线第129-131页
        9.2.6 倒木特有和共有真菌OTU数量分布第131-133页
        9.2.7 倒木真菌丰度第133页
        9.2.8 倒木真菌丰度变化第133-135页
        9.2.9 倒木真菌属水平热图第135-136页
        9.2.10 倒木真菌群落相似性第136-140页
        9.2.11 倒木真菌共存关系第140-141页
        9.2.12 对应分析第141-143页
    9.3 讨论第143-146页
        9.3.1 倒木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第143-145页
        9.3.2 倒木真菌与倒木理化特征的关系第145-146页
    9.4 小结第146-147页
第十章 锐齿栎林和油松林不同分解阶段倒木理化特征第147-156页
    10.1 材料与方法第147-148页
        10.1.1 倒木样品的采集第147页
        10.1.2 倒木理化特征测定第147页
        10.1.3 数据分析第147-148页
    10.2 结果与分析第148-153页
        10.2.1 倒木物理特征第148-149页
        10.2.2 倒木化学特征第149-151页
        10.2.3 倒木理化特征相似性第151-153页
    10.3 讨论第153-155页
        10.3.1 倒木生态功能第153页
        10.3.2 倒木物理特征第153-154页
        10.3.3 倒木化学特征第154页
        10.3.4 倒木理化特征相似性第154-155页
    10.4 小结第155-156页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56-159页
    11.1 结论第156-157页
    11.2 创新点第157-158页
    11.3 建议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作者简介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阳春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下一篇:某铀尾矿库周边环境土壤和地表水放射性水平测量与健康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