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9页 |
1.1 能源 | 第11-14页 |
1.1.1 背景介绍 | 第11-12页 |
1.1.2 清洁能源 | 第12-14页 |
1.2 储能 | 第14-20页 |
1.2.1 机械储能 | 第15页 |
1.2.2 电磁储能 | 第15-16页 |
1.2.3 热储能和化学储能 | 第16页 |
1.2.4 电化学储能 | 第16-20页 |
1.3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20-31页 |
1.3.1 背景介绍 | 第20-25页 |
1.3.2 锂离子电池组成 | 第25-31页 |
1.4 金属锂电池 | 第31-49页 |
1.4.1 金属电极过程 | 第31-38页 |
1.4.2 金属锂负极 | 第38-49页 |
第二章 金属锂负极表面有序结构 | 第49-83页 |
2.1 引言 | 第49-51页 |
2.2 金属锂负极表面结构模型 | 第51-54页 |
2.2.1 孤立导体表面静电平衡电场分布 | 第51-53页 |
2.2.2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第53-54页 |
2.3 本论文用到的实验技术 | 第54-61页 |
2.3.1 紫外曝光 | 第54-56页 |
2.3.2 电子束曝光 | 第56-58页 |
2.3.3 纳米压印 | 第58-60页 |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 | 第60-61页 |
2.4 微纳米级Pattern Li制备 | 第61-64页 |
2.5 实验设计 | 第64-68页 |
2.5.1 带有结构的金属锂电池体系 | 第64-67页 |
2.5.2 电化学测试 | 第67-68页 |
2.5.3 形貌和元素分布表征 | 第68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2.6.1 微纳米pattern Li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8-72页 |
2.6.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72-78页 |
2.6.3 应力,隔膜和电极浸润性的影响 | 第78-8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3.1 本论文小结 | 第83-84页 |
3.2 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