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玻璃的多尺度、多维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金属玻璃的发展历史 | 第9-13页 |
1.3 金属玻璃的玻璃形成能力与晶化动力学 | 第13-16页 |
1.4 金属玻璃的低温弛豫动力学 | 第16-18页 |
1.5 本研究组的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金属玻璃块体、条带样品的制备 | 第21-23页 |
2.3 低维金属玻璃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23页 |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23-24页 |
2.5 机器学习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低维金属玻璃的晶化动力学与热力学特征 | 第25-47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低维金属玻璃的缓慢晶化过程与玻璃形成能力 | 第25-36页 |
3.2.1 金属玻璃超薄膜的制备 | 第25-27页 |
3.2.2 金属玻璃超薄膜的形貌表征 | 第27-28页 |
3.2.3 非晶薄膜的退火晶化产物分析 | 第28-34页 |
3.2.4 晶化产物与系统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 | 第34-36页 |
3.3 纳米金属颗热力学稳定性随尺寸的演化特征 | 第36-46页 |
3.3.1 PdSi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40页 |
3.3.2 PdSi纳米颗粒结构随尺寸的演化 | 第40-43页 |
3.3.3 纳米颗粒晶化的分子动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3.3.4 尺寸导致非晶化现象的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金属玻璃弛豫行为的原子尺度分析 | 第47-6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原子相互作用势与样品制备 | 第47-49页 |
4.3 不同相互作用势的模型的结构表征 | 第49-52页 |
4.4 无序体系弛豫信息的表征 | 第52-53页 |
4.5 弛豫与动力学非均匀性的关联 | 第53-60页 |
4.6 稀土基金属玻璃的弛豫特征 | 第60-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玻璃形成能力的多维数据分析 | 第65-79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预测玻璃形成能力的经验方法 | 第65-66页 |
5.3 使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预测玻璃形成能力 | 第66-79页 |
5.3.1 二元合金玻璃形成能力数据库的建立 | 第66-68页 |
5.3.2 模型的训练与选择 | 第68-71页 |
5.3.3 输入参数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4 最优模型的预测结果 | 第72-75页 |
5.3.5 讨论 | 第75-77页 |
5.3.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7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