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6页
    (一)研究目的第9-10页
        1.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9页
        2.探究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新方向第9-10页
    (二)研究综述第10-14页
        1.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比较研究综述第10页
        2.张之洞德育思想研究综述第10-12页
        3.福泽谕吉德育思想研究综述第12-14页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14-15页
        1.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4页
        2.本研究的实践价值第14-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页
        1.比较研究法第15页
        2.文献研究法第15页
        3.文本研究法第15页
    (五)研究创新第15-16页
        1.研究背景的纪念性第15-16页
        2.研究视角的稀少性第16页
        3.研究方法的新颖性第16页
    (六)研究不足第16页
一、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形成因素比较第16-30页
    (一)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家庭背景第17-18页
        1.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之洞第17-18页
        2.出生于下级武士阶层的福泽谕吉第18页
    (二)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求学之路第18-21页
        1.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张之洞第19页
        2.学习汉学——兰学——英文的福泽谕吉第19-21页
    (三)张之洞与福泽谕吉的自致角色第21-28页
        1.作为教育家、实业家、军事家、政治家的张之洞第21-24页
        2.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福泽谕吉第24-28页
    (四)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所处的时代第28-30页
        1.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第28-29页
        2.政归天皇、否极泰来的新日本第29-30页
二、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比较第30-41页
    (一)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目的比较第30-33页
        1.张之洞德育目的是救亡图存图强第30-32页
        2.福泽谕吉德育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第32-33页
    (二)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目标比较第33-36页
        1.张之洞德育目标在于培养“经世致用的新型卫道士”第33-34页
        2.福泽谕吉德育目标是促使日本民众成为自尊的“独立人”第34-36页
    (三)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内容比较第36-38页
        1.张之洞德育内容:崇尚三纲五常第36-37页
        2.福泽谕吉德育内容:推崇文明精神第37-38页
    (四)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主体比较第38-40页
        1.张之洞德育主体为清政府的施政者第38-39页
        2.福泽谕吉德育主体为日本民众和西洋学者第39-40页
    (五)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方法比较第40-41页
        1.张之洞德育方法主要为言传第40-41页
        2.福泽谕吉德育方法主要为身教第41页
三、张之洞与福泽谕吉德育思想比较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第41-47页
    (一)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第42-43页
    (二)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第43-45页
    (三)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第45页
    (四)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应注重“言传”“身教”并举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后记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SN6及相关分子在散发性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食管鳞癌中YAP1、MMP14、AJUBA表达的临床意义及YAP1与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