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2.1 费-托合成产物特点 | 第13-14页 |
2.2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反应 | 第14-17页 |
2.2.1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反应特点 | 第14-15页 |
2.2.2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反应机理 | 第15-16页 |
2.2.3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催化剂 | 第16-17页 |
2.3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反应工艺 | 第17-24页 |
2.3.1 传统加氢裂化反应工艺 | 第17-19页 |
2.3.2 加氢裂化反应精馏新工艺 | 第19-20页 |
2.3.3 加氢裂化反应精馏新工艺的优势 | 第20-21页 |
2.3.4 反应精馏工艺的适用条件 | 第21-22页 |
2.3.5 加氧裂化反应精馏塔的构造 | 第22-24页 |
2.4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动力学 | 第24-27页 |
2.4.1 加氢裂化单事件动力学 | 第24-25页 |
2.4.2 加氢裂化集总动力学 | 第25-27页 |
2.5 反应精馏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2.5.1 平衡级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2.5.2 非平衡级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2.5.3 非平衡池模型 | 第30-31页 |
第3章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等温固定床反应器模型构建 | 第31-37页 |
3.1 集总动力学Fortran语言编译及调用 | 第31-33页 |
3.2 虚拟组分物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体系状态方程的选择 | 第34页 |
3.4 确定工艺参数 | 第34-37页 |
第4章 反应器数学模型的校验与操作条件灵敏度分析 | 第37-45页 |
4.1 反应器数学模型的校验 | 第37-39页 |
4.2 等温固定床反应器操作条件的灵敏度分析 | 第39-44页 |
4.2.1 九集总和四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取舍 | 第39-42页 |
4.2.2 操作条件灵敏度分析 | 第42-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精馏模拟计算 | 第45-51页 |
5.1 精馏塔模型及基本操作条件 | 第45-46页 |
5.2 精馏塔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46-48页 |
5.3 精馏工艺的蜡油转化率和柴油选择率计算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费-托合成蜡油加氢裂化反应精馏模拟 | 第51-73页 |
6.1 反应精馏模型及基本操作条件 | 第51页 |
6.2 反应精馏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6.3 反应精馏与传统精馏工艺模拟结果比较 | 第54-55页 |
6.4 反应精馏设计与操作参数优化 | 第55-68页 |
6.4.1 设计参数优化 | 第55-60页 |
6.4.2 进料重组分占比影响 | 第60-62页 |
6.4.3 进料热状态影响 | 第62-65页 |
6.4.4 回流比影响 | 第65页 |
6.4.5 塔顶馏出量影响 | 第65-66页 |
6.4.6 冷凝器出口温度影响 | 第66-68页 |
6.5 九集总和五集总动力学反应精馏模拟比较 | 第68-7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改进的反应精馏模拟研究 | 第73-82页 |
7.1 双流股进料等效模拟流程 | 第73-77页 |
7.1.1 H_2最佳进料位置确定 | 第74-76页 |
7.1.2 较佳氢油比确定 | 第76-77页 |
7.2 侧线采出等效模拟流程 | 第77-79页 |
7.3 釜液循环等效模拟流程 | 第79-80页 |
7.4 原反应精馏工艺与改进的工艺流程模拟结果比较 | 第80-8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8.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