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航天发射场及其污染特征 | 第15页 |
1.2 开展航天发射场环境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3 苯系物和硝酸盐污染现状 | 第16-19页 |
1.3.1 苯系物污染 | 第16-17页 |
1.3.2 硝酸盐污染 | 第17-18页 |
1.3.3 复合污染 | 第18-19页 |
1.4 苯系物的去除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物理法 | 第19-20页 |
1.4.2 化学法 | 第20页 |
1.4.3 生物法 | 第20-21页 |
1.5 硝酸盐的去除方法 | 第21-24页 |
1.5.1 物理法 | 第21页 |
1.5.2 化学反硝化法 | 第21-22页 |
1.5.3 生物反硝化法 | 第22-24页 |
1.5.3.1 异养反硝化法 | 第23-24页 |
1.5.3.2 自养反硝化法 | 第24页 |
1.6 苯系物和硝酸盐同时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7 本文的选题及意义 | 第27页 |
1.8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7-31页 |
1.8.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8.3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1.1 活性炭 | 第31页 |
2.1.2 含水层介质 | 第31页 |
2.1.3 地下水 | 第31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1.5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2.1 微环境实验 | 第34-35页 |
2.2.2 土柱模拟实验 | 第35-36页 |
2.2.3 纳米零价铁及活性炭载纳米铁的制备 | 第36页 |
2.3 分析测试和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2.3.1 水质的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3.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39页 |
3 苯系物与硝酸盐的异养反硝化作用去除能效 | 第39-6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1.1 反硝化生境的抚育 | 第39页 |
3.1.2 反硝化条件下苯系物去除的可能性 | 第39-40页 |
3.1.3 异养反硝化作用的能效 | 第40-41页 |
3.1.4 外加易降解有机碳强化苯与硝酸盐的去除作用 | 第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58页 |
3.2.1 反硝化生境的抚育 | 第41-43页 |
3.2.2 反硝化条件下苯系物去除的可能性 | 第43-45页 |
3.2.3 异养反硝化作用对苯和硝酸盐同时去除的能效 | 第45-50页 |
3.2.3.1 微环境实验 | 第45-48页 |
3.2.3.2 土柱模拟实验 | 第48-50页 |
3.2.4 外加易降解有机碳增强异养反硝化作用去除苯和硝酸盐 | 第50-58页 |
3.2.4.1 外加易降解有机碳对异养反硝化作用的强化能力 | 第50-54页 |
3.2.4.2 目标污染物初始浓度对易降解有机碳强化作用的影响 | 第54-58页 |
3.2.4.3 外加易降解有机碳强化苯系物和硝酸盐去除作用特点的形成原因 | 第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4 基于自养反硝化作用的活性炭载纳米铁性能的表征 | 第61-85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1.1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61-62页 |
4.1.2 纳米铁与活性炭载纳米铁的制备 | 第62页 |
4.1.2.1 化学还原-吸附法 | 第62页 |
4.1.2.2 吸附-化学还原法 | 第62页 |
4.1.2.3 初湿含浸法 | 第62页 |
4.1.3 活性炭载纳米铁的性能考察 | 第62-63页 |
4.1.3.1 铁负载量的确定 | 第62-63页 |
4.1.3.2 老化性能实验 | 第63页 |
4.1.3.3 分散性和粒度考察 | 第63页 |
4.1.3.4 活性考察 | 第6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3-82页 |
4.2.1 纳米零价铁 | 第63-66页 |
4.2.1.1 铁源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1.2 分散剂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2 活性炭载纳米铁的制备 | 第66-71页 |
4.2.2.1 颗粒活性炭的选取 | 第66-68页 |
4.2.2.2 制备途径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3 活性炭载纳米铁的结构特征 | 第71-75页 |
4.2.3.1 结构表征 | 第71-73页 |
4.2.3.2 活性炭载纳米铁中n ZVI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4.2.4 活性炭载纳米铁的性能 | 第75-82页 |
4.2.4.1 耐氧化性能 | 第75-76页 |
4.2.4.2 电子供体的供给能力 | 第76-77页 |
4.2.4.3 分散性 | 第77-78页 |
4.2.4.4 活性炭载纳米铁的活性分析 | 第78-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5 自养反硝化作用对硝酸盐的去除能效 | 第85-99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5.1.1 化学反硝化作用 | 第85页 |
5.1.2 生物自养反硝化作用 | 第85-86页 |
5.1.2.1 n ZVI/GAC提供电子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85-86页 |
5.1.2.2 生物自养反硝化作用去除硝酸盐的能效 | 第8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6-98页 |
5.2.1 化学反硝化作用 | 第86-92页 |
5.2.1.1 基于n ZVI/GAC的化学反硝化作用去除硝酸盐 | 第86-88页 |
5.2.1.2 化学反硝化的环境效应 | 第88-89页 |
5.2.1.3 化学反硝化副产物的变化 | 第89-90页 |
5.2.1.4 化学反硝化作用的增效机制 | 第90-92页 |
5.2.2 生物自养反硝化作用去除硝酸盐的能效 | 第92-98页 |
5.2.2.1 水化学条件对n ZVI/GAC提供电子能力的影响 | 第92-94页 |
5.2.2.2 生物自养反硝化作用功效 | 第94-96页 |
5.2.2.3 生物自养反硝化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 | 第96-9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异养与自养反硝化耦合去除苯和硝酸盐的协同效应 | 第99-111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6.1.1 微环境实验 | 第99页 |
6.1.2 土柱模拟实验 | 第99-100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0页 |
6.2.1 异养与自养反硝化协同作用发生的判据 | 第100-104页 |
6.2.1.1 硝酸盐的持续降解 | 第100-103页 |
6.2.1.2 环境参数的指示作用 | 第103-104页 |
6.2.2 异养与自养反硝化耦合作用的协同功效 | 第104-110页 |
6.2.2.1 微环境实验 | 第104-108页 |
6.2.2.2 土柱模拟实验 | 第108-11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7 异养与自养反硝化耦合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 第111-127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111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4页 |
7.2.1 异养与自养反硝化耦合协同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111-123页 |
7.2.1.1 土水比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7.2.1.2 硝酸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7.2.1.3 n ZVI/GAC剂量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7.2.1.4 有机碳源种类 | 第119-122页 |
7.2.1.5 碳氮比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7.2.2 异养与自养反硝化耦合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 | 第123-12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4-12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8.1 结论 | 第127-129页 |
8.2 创新点 | 第129页 |
8.3 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1-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