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研究--基于美国经验和中国实践的思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理论意义第10页
        1.1.3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13-15页
第2章 金融业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理论第15-19页
    2.1 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概念第15页
        2.1.1 分业经营第15页
        2.1.2 混业经营第15页
    2.2 混业经营的理论基础第15-17页
        2.2.1 资产专用理论第15-16页
        2.2.2 范围经济理论第16页
        2.2.3 资产组合理论第16-17页
    2.3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第17-19页
        2.3.1 分业经营模式第17页
        2.3.2 混业经营模式第17-19页
第3章 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实践的分析第19-24页
    3.1 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历史进程第19-20页
    3.2 美国混业经营模式——以花旗集团为例第20-23页
        3.2.1 花旗集团的发展进程第20-21页
        3.2.2 花旗集团混业经营的主要措施及方案第21-22页
        3.2.3 花旗集团混业经营后综合实力研究第22-23页
    3.3 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经验第23-24页
第4章 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思考第24-36页
    4.1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回顾第24-25页
        4.1.1 改革开放初期以银行为主体的混业经营时期第24页
        4.1.2 90 年代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分业经营第24-25页
        4.1.3 当前时期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体的混业经营时期第25页
    4.2 中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第25-28页
        4.2.1 加入WTO后增加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第25-26页
        4.2.2 增强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稳定性第26-27页
        4.2.3 新常态下通过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社会服务的需求第27-28页
    4.3 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第28-30页
        4.3.1 日趋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混业经营提供了实施环境第28页
        4.3.2 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为混业经营做了铺垫第28-29页
        4.3.3 科技进步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第29页
        4.3.4 已进行混业经营探索的金融机构提供了经验第29-30页
    4.4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实现途径——以平安集团为例第30-34页
        4.4.1 平安集团背景简介第30页
        4.4.2 平安集团混业经营的路径第30-31页
        4.4.3 平安集团混业经营业绩分析第31-34页
        4.4.4 平安集团混业经营的经验第34页
    4.5 结论第34-36页
第5章 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第36-40页
    5.1 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内控机制不完善第36-37页
        5.1.1 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风险第36页
        5.1.2 利益冲突风险第36-37页
        5.1.3 操作风险第37页
    5.2 关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7-38页
    5.3 混业经营监管面临环境更复杂第38页
    5.4 兼并与收购手段的运用不成熟第38-40页
第6章 对中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政策建议第40-46页
    6.1 稳妥地推进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模式的混业经营改革第40-41页
        6.1.1 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控机制第40页
        6.1.2 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方式实现混业经营第40-41页
        6.1.3 稳步实现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第41页
    6.2 完善混业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第41-43页
        6.2.1 对现有法律法规中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逐步修改第41-42页
        6.2.2 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2-43页
    6.3 完善监管第43-46页
        6.3.1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第43页
        6.3.2 加强各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第43-44页
        6.3.3 尽快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第44页
        6.3.4 建立行业内自律组织第44-45页
        6.3.5 加强与国际监管的合作第45-46页
第7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后记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谢霖与中国近代会计制度
下一篇:五代十国时期湖南地区政治势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