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村镇水、陆空间形态演变--以若干滨水村镇为例初研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村镇调研综述和发展演变分析 | 第17-62页 |
2.1 双钟镇调研 | 第17-26页 |
2.1.1 双钟镇概况 | 第17-18页 |
2.1.2 整体空间形态及其构成分析 | 第18-20页 |
2.1.3 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 第20-25页 |
2.1.4 节点空间形态分析 | 第25-26页 |
2.2 姑塘镇调研 | 第26-34页 |
2.2.1 姑塘镇概况 | 第26-29页 |
2.2.2 整体空间形态及其构成分析 | 第29-31页 |
2.2.3 发展演变过程分析 | 第31-34页 |
2.3 南康镇调研 | 第34-44页 |
2.3.1 南康镇概况 | 第34-35页 |
2.3.2 整体空间形态及其构成分析 | 第35-37页 |
2.3.3 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 第37-43页 |
2.3.4 节点空间形态分析 | 第43-44页 |
2.4 蓼花镇调研 | 第44-50页 |
2.4.1 蓼花镇概况 | 第44页 |
2.4.2 整体空间形态及其构成分析 | 第44-46页 |
2.4.3 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 第46-49页 |
2.4.4 节点空间形态分析 | 第49-50页 |
2.5 村落调研 | 第50-60页 |
2.5.1 杨家场村调研 | 第51-52页 |
2.5.2 高上湾调研 | 第52-55页 |
2.5.3 李子占村调研 | 第55-56页 |
2.5.4 马鞍村调研 | 第56-58页 |
2.5.5 肖家咀调研 | 第58-59页 |
2.5.6 洪家村调研 | 第59-60页 |
2.6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村镇的空间形态和道路系统研究 | 第62-81页 |
3.1 村镇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 第63-65页 |
3.2 村镇空间形态的类型 | 第65-71页 |
3.2.1 带型村镇 | 第66-68页 |
3.2.2 多线型村镇 | 第68-69页 |
3.2.3 核心型村镇 | 第69-71页 |
3.3 村镇道路空间形态 | 第71-79页 |
3.3.1 村镇道路空间形态 | 第71-76页 |
3.3.2 村镇核心道路 | 第76-77页 |
3.3.3 村镇次级道路 | 第77-79页 |
3.3.4 村镇与对外交通 | 第79页 |
3.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村镇建筑与节点研究 | 第81-113页 |
4.1 村镇建筑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81-94页 |
4.1.1 建筑形制 | 第85-91页 |
4.1.2 院落形制 | 第91-92页 |
4.1.3 建筑材料与结构形式 | 第92-94页 |
4.2 村镇节点空间形态 | 第94-101页 |
4.2.1 桥梁 | 第96页 |
4.2.2 牌坊 | 第96-97页 |
4.2.3 井台及水塘 | 第97-99页 |
4.2.4 礼制建筑 | 第99-101页 |
4.2.5 广场 | 第101页 |
4.3 村镇的变迁过程和动力机制 | 第101-103页 |
4.3.1 村镇的变迁过程 | 第101-103页 |
4.3.2 村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03页 |
4.4 影响空间形态的因素 | 第103-112页 |
4.4.1 自然因素 | 第105-106页 |
4.4.2 社会因素 | 第106-107页 |
4.4.3 产业转型 | 第107-110页 |
4.4.4 宗法风水与人文历史 | 第110-112页 |
4.5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