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2 主要电缆故障分类 | 第9-10页 |
1.2.1 低阻故障与开路故障简介 | 第9页 |
1.2.2 高阻故障简介 | 第9-10页 |
1.3 电缆故障测距的主要方法简介 | 第10-11页 |
1.3.1 低压脉冲测试法概述 | 第10页 |
1.3.2 高压闪络电流法概述 | 第10页 |
1.3.3 三次脉冲法概述 | 第10-11页 |
1.3.4 电桥法概述 | 第1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2-15页 |
第2章 虚拟仪器 | 第15-21页 |
2.1 虚拟仪器概念 | 第15页 |
2.2 VI技术的现状 | 第15-17页 |
2.2.1 VI的总线技术 | 第15-16页 |
2.2.2 VI的软件技术 | 第16-17页 |
2.3 VI的发展方向 | 第17-19页 |
2.3.1 网络化VI | 第17-18页 |
2.3.2 VI的标准化 | 第18页 |
2.3.3 硬件软件化 | 第18-19页 |
2.4 虚拟仪器技术的趋势与展望 | 第19页 |
2.5 虚拟仪器技术在电力电缆故障测距方面应用的可行性 | 第19-2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小波阈值去噪 | 第21-35页 |
3.1 使用小波变换原理去噪的方法 | 第21-22页 |
3.1.1 基于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去噪 | 第21页 |
3.1.2 基于小波变换的相关法去噪 | 第21-22页 |
3.1.3 基于小波变换的阈值去噪法 | 第22页 |
3.2 改进的阈值去噪算法 | 第22-26页 |
3.2.1 现有阈值算法简介与探讨 | 第22-24页 |
3.2.2 自寻优最优阈值选取算法 | 第24页 |
3.2.3 阈值终值的选取方法 | 第24-25页 |
3.2.4 去噪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25页 |
3.2.5 高频分界阈值的获取 | 第25-26页 |
3.3 改进的阈值函数选取算法 | 第26-31页 |
3.3.1 现有阈值函数选取方法简介 | 第26-27页 |
3.3.2 最优阈值函数的概念 | 第27-28页 |
3.3.3 双向寻优去噪算法 | 第28-31页 |
3.4 改进的最优分解层数选取算法 | 第31-33页 |
3.4.1 最优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3.4.2 自适应最优分解层数的获取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直流低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 第35-51页 |
4.1 芯片选型 | 第35-42页 |
4.1.1 555芯片 | 第35-38页 |
4.1.2 放大电路的选型 | 第38-41页 |
4.1.3 光耦元件选型 | 第41-42页 |
4.2 低压脉冲发生器 | 第42-49页 |
4.2.1 脉冲发生电路 | 第42-47页 |
4.2.2 脉冲峰值测量电路 | 第47页 |
4.2.3 脉冲及及反射波检测电路 | 第47-48页 |
4.2.4 过流保护电路 | 第48-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合阈值去噪的电缆故障检测仿真 | 第51-63页 |
5.1 三次脉冲法 | 第51-52页 |
5.2 仿真 | 第52-60页 |
5.2.1 Simulink仿真 | 第52-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6章 虚拟电缆故障检测仪器的搭建 | 第63-79页 |
6.1 系统的软件的开发平台 | 第63页 |
6.2 采样卡选取 | 第63-64页 |
6.3 系统的软件功能设计 | 第64-75页 |
6.3.1 采样环节设计 | 第64-68页 |
6.3.2 采样数据的存储 | 第68-69页 |
6.3.3 波形回放 | 第69-70页 |
6.3.4 波形的上下左右移动键 | 第70-72页 |
6.3.5 基于matlab script的小波阈值去噪 | 第72-75页 |
6.4 实验 | 第75-77页 |
6.4.1 测试步骤 | 第76页 |
6.4.2 测量结果 | 第76-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总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