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2页 |
| 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 2.2.1 奥陶系 | 第19-20页 |
| 2.2.2 志留系 | 第20-22页 |
| 第3章 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的划分 | 第22-48页 |
| 3.1 巫溪1井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划分 | 第22-31页 |
| 3.1.1 块状页岩 | 第22-26页 |
| 3.1.2 平行纹层页岩 | 第26-28页 |
| 3.1.3 不平行纹层页岩 | 第28-29页 |
| 3.1.4 透镜状纹层页岩 | 第29-30页 |
| 3.1.5 粒序纹层页岩 | 第30-31页 |
| 3.2 焦石坝X/Y井龙马溪页岩岩相划分 | 第31-42页 |
| 3.2.1 块状页岩 | 第35-36页 |
| 3.2.2 平行纹层页岩 | 第36-37页 |
| 3.2.3 不平行纹层页岩 | 第37-39页 |
| 3.2.4 斑状纹层页岩 | 第39-42页 |
| 3.3 秀山溶溪剖面龙马溪页岩岩相划分 | 第42-48页 |
| 3.3.1 块状页岩 | 第44页 |
| 3.3.2 平行纹层页岩 | 第44-45页 |
| 3.3.3 不平行纹层页岩 | 第45-48页 |
| 第4章 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的储集物性特征 | 第48-64页 |
| 4.1 不同页岩岩相的矿物组分特征 | 第48-52页 |
| 4.2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纹层的微观特征 | 第52-54页 |
| 4.3 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微孔的分类 | 第54-64页 |
| 4.3.1 粒间孔 | 第55-58页 |
| 4.3.2 粒内孔 | 第58-60页 |
| 4.3.3 有机质孔 | 第60-61页 |
| 4.3.4 微裂隙 | 第61-62页 |
| 4.3.5 不同页岩岩相微孔的发育特征 | 第62-64页 |
| 第5章 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4-72页 |
| 5.1 有机地化特征 | 第64-65页 |
| 5.1.1 有机质类型 | 第64页 |
| 5.1.2 有机质丰度 | 第64-65页 |
| 5.2 无机地化特征 | 第65-72页 |
| 5.2.1 主量元素分析 | 第65-67页 |
| 5.2.2 微量元素分析 | 第67-72页 |
| 第6章 讨论 | 第72-77页 |
| 6.1 不同页岩岩相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过程 | 第72-74页 |
| 6.1.1 块状页岩沉积环境 | 第72页 |
| 6.1.2 平行纹层页岩沉积环境 | 第72-73页 |
| 6.1.3 不平行纹层页岩沉积环境 | 第73页 |
| 6.1.4 透镜状纹层页岩沉积环境 | 第73页 |
| 6.1.5 粒序纹层页岩沉积环境 | 第73-74页 |
| 6.1.6 斑状纹层页岩沉积环境 | 第74页 |
| 6.2 三条剖面页岩岩相组合差异的探讨 | 第74-76页 |
| 6.3 不同页岩岩相的油气意义探讨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