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寻衅滋事罪的合理适用--以构成要件辨析为路径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寻衅滋事罪概述第11-18页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渊源第11-13页
        一、流氓罪的取消第11-12页
        二、相关司法解释第12页
        三、“网络空间”的寻衅滋事第12-13页
        四、立法者目的第13页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的理论争议第13-17页
        一、犯罪主体的争议第13-14页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争议第14-15页
        三、犯罪客体的争议第15页
        四、犯罪客观方面的争议第15-17页
    第三节 结语第17-18页
第二章 寻衅滋事罪的法理困境第18-24页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口袋化”的争论第18-20页
        一、立法缺陷第18-19页
        二、“口袋化”的司法体现第19-20页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的适用疑难第20-22页
        一、入罪标准模糊第20-21页
        二、罪名界限模糊第21-22页
    第三节 寻衅滋事罪的存废争议第22-23页
        一、废除论第22页
        二、堵截论第22-23页
    第四节 结语第23-24页
第三章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第24-37页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客体辨析第24-28页
        一、当前客体学说之缺陷第25-26页
        二、客体的内涵第26-28页
    第二节 寻衅滋事罪客观方面辨析第28-33页
        一、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第28-29页
        二、追逐辱骂型寻衅滋事第29-30页
        三、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第30-31页
        四、起哄闹事型寻衅滋事第31-32页
        五、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型寻衅滋事第32页
        六、“网络型”寻衅滋事第32-33页
    第三节 寻衅滋事罪主观方面辨析第33-36页
        一、主观要素的缺陷第33-34页
        二、主观要素的内涵第34-35页
        三、主观动机的必要性第35-36页
    第四节 结语第36-37页
第四章 寻衅滋事罪的合理界定第37-47页
    第一节 寻衅滋事罪的价值定位第37-40页
        一、必要性的强调第37-39页
        二、堵截论的否定第39-40页
        三、独立性的主张第40页
    第二节 罪与非罪的判断第40-43页
        一、对客体侵害程度的考察第40-42页
        二、对其他构成要件的考察第42页
        三、“网络”寻衅滋事的入罪标准第42-43页
    第三节 寻衅滋事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分第43-46页
        一、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罪第43-44页
        二、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与抢劫罪第44-45页
        三、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与敲诈勒索罪第45页
        四、侮辱他人型寻衅滋事与侮辱罪第45-46页
        五、其他罪名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分第46页
    第四节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附表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东缘郎木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
下一篇:基于B/S结构的地震氡异常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