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大道节点上的广场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一、南京中山大道 | 第9-10页 |
二、道路节点 | 第10页 |
三、广场设计 | 第10-11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南京中山大道节点上广场设计的发展与类型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中山大道节点上的六个广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六个广场的发展概况 | 第14-20页 |
一、新街口广场 | 第14-16页 |
二、鼓楼广场 | 第16-17页 |
三、山西路广场 | 第17-18页 |
四、盐仓桥广场 | 第18-19页 |
五、热河路广场 | 第19-20页 |
六、中山门广场 | 第20页 |
第三节 六个广场的类型分类 | 第20-22页 |
一、商业型:新街口广场 | 第20-21页 |
二、休闲型:鼓楼广场、山西路广场 | 第21页 |
三、交通型:盐仓桥广场 | 第21页 |
四、纪念型:热河路广场 | 第21页 |
五、综合型:中山门广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南京中山大道节点上广场设计的现状调查 | 第22-49页 |
第一节 六个广场与中山大道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一、广场的位置 | 第22-23页 |
二、广场的序列 | 第23-24页 |
三、广场的主题 | 第24页 |
第二节 六个广场的组成要素 | 第24-29页 |
一、基面要素 | 第25页 |
二、边界要素 | 第25-26页 |
三、“家具”要素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六个广场的空间构成 | 第29-44页 |
一、空间形态 | 第29-33页 |
二、空间围合 | 第33-38页 |
三、空间方向 | 第38-40页 |
四、空间尺度 | 第40-44页 |
第四节 六个广场上人的活动 | 第44-49页 |
一、活动类别 | 第47页 |
二、活动方式 | 第47页 |
三、活动强度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南京中山大道节点上广场设计的现状分析 | 第49-56页 |
第一节 广场设计的成功经验 | 第49-51页 |
一、广场与道路关系处理的经验 | 第49页 |
二、广场组成要素的经验 | 第49-50页 |
三、广场空间构成的经验 | 第50页 |
四、广场上人的活动的经验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广场设计的存在问题 | 第51-56页 |
一、广场与道路关系处理的问题 | 第51-52页 |
二、广场组成要素的问题 | 第52-53页 |
三、广场空间构成的问题 | 第53-54页 |
四、广场上人的活动的问题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南京中山大道节点上广场设计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56-63页 |
第一节 中山大道的价值 | 第56-57页 |
一、生态价值 | 第56页 |
二、历史价值 | 第56页 |
三、文化价值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广场设计的原则 | 第57-59页 |
一、整体性原则 | 第57页 |
二、保护性原则 | 第57-58页 |
三、可识别性原则 | 第58页 |
四、可意象性原则 | 第58页 |
五、可达性原则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广场设计的方法 | 第59-63页 |
一、从整体与局部角度设计与建造广场 | 第59-60页 |
二、从保护与发展角度设计与建造广场 | 第60页 |
三、从可识别性与可意向性角度设计与建造广场 | 第60-61页 |
四、从市民可达性角度设计与建造广场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